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傷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傷寒

大傷寒,又稱正傷寒,為中醫外感病證之一,屬傷寒範疇,特指因外感寒邪而即時發病者。其名首見於《通俗傷寒論·傷寒本證》,書中載:「大傷寒,一名正傷寒。立冬後嚴寒為重,春夏秋暴寒為輕。」意指此病多發於冬季嚴寒之時,寒邪凜冽,侵襲人體,病情較為深重;若發於春夏秋季,則因寒邪較輕,病情相對緩和。

病因病機

大傷寒之成因,主要為寒邪直中,即外界嚴寒之氣乘虛侵襲人體肌表或臟腑。寒為陰邪,其性凝滯收引,易傷陽氣,阻滯氣血運行。寒邪客於太陽經,則見惡寒發熱、頭痛身痛、無汗脈緊等表實證;若寒邪直中三陰,則可現四肢厥冷、下利清穀、脈微欲絕等裏寒重症。

與正傷寒之異同

《傷寒全生集》提出,正傷寒專指冬季感寒而發之病,與大傷寒以季節分病情輕重之論略有不同。然二者皆屬寒邪致病,臨床表現相似,均以寒象為主,治法亦多相通。

證候特點

  1. 表寒證

    • 惡寒顯著,發熱輕微,頭項強痛,無汗。
    • 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    • 此為寒邪束表,衛陽被遏所致。
  2. 裏寒證

    • 手足厥冷,嘔吐清水,腹中冷痛,下利清稀。
    • 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。
    • 此乃寒邪內侵,脾腎陽虛之候。

治療原則

大傷寒之治,首重溫散寒邪,依病位深淺選方:

  • 表寒:宜辛溫解表,如麻黃湯(《傷寒論》),以麻黃、桂枝發汗散寒。
  • 裏寒:當溫裏助陽,如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,以附子、乾薑回陽救逆。

若寒邪化熱入裏,則需隨證變通,如轉為陽明證時,可酌用白虎湯清解裏熱。

與其他傷寒類證鑑別

  • 小傷寒:泛指輕淺之風寒表證,症狀較大傷寒輕緩。
  • 時行傷寒:指具傳染性之寒性外感病,類似今之流行性感冒,病情較重且具流行性。

大傷寒為中醫外感病之重要類型,其辨證須緊扣寒邪特性,結合季節與體質,方能準確施治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,亦反映傷寒學說之豐富內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