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醫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醫和:春秋時期醫家與六淫致病理論的先驅
醫和的歷史背景
醫和是春秋時期秦國著名的宮廷醫家,活躍於公元前6世紀,與扁鵲齊名,被後世尊為古代醫家的代表人物之一。其生平事蹟主要記載於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中,當時晉國君主晉平公患病,秦景公派遣醫和前往診治,這段診療記錄成為中國醫學史上重要的文獻資料。
醫和診治晉侯的著名案例
在為晉平公診病時,醫和明確指出晉侯之疾已「不可為」,認為其病因在於「近女室,疾如蠱」。他斷言這非鬼神作祟,亦非飲食不節所致,而是因為縱欲過度導致心智迷惑、精氣耗散。這一診斷體現了醫和對疾病根源的深刻洞察,展現了早期中醫學脫離巫術迷信,走向理性醫學的重要轉折。
六淫致病理論的開創性論述
醫和在解釋晉侯病因時,提出了劃時代的病因學理論:
「天有六氣,淫生六疾。陰淫寒疾,陽淫熱疾,風淫末疾,雨淫腹疾,晦淫惑疾,明淫心疾。」
這一論述成為中醫學「六淫致病說」的雛形,對後世中醫病因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。醫和所言的六氣指自然界六種氣候現象:陰、陽、風、雨、晦、明,當這些氣候因素過度(淫)或異常時,就會導致相應的疾病發生。
醫和理論的具體解析
- 陰淫寒疾:陰氣過盛則生寒性疾病,如畏寒、四肢冰冷、腹瀉等。這與後世《內經》「陰勝則寒」的理論相呼應。
- 陽淫熱疾:陽氣過亢則生熱性疾病,如發熱、煩渴、面赤等。這成為後世陽熱證候辨證的基礎。
- 風淫末疾:風邪侵襲多見於肢體末梢疾病,如痹症、肢體疼痛麻木等。這與「風為百病之長」的觀點相通。
- 雨淫腹疾:濕氣(雨)過重則易生脾胃疾病,如腹脹、泄瀉等。這預示了濕邪傷脾的理論發展。
- 晦淫惑疾:夜間(晦)過度活動則心智迷惑,醫和特指晉侯因夜間縱欲而致病。這反映了對生物節律與健康關係的早期認識。
- 明淫心疾:白天(明)過度勞心則導致心神疾病。《左傳》杜預注釋為「思慮煩多,心勞生疾」,可視為情志致病的早期表述。
醫和學說的歷史意義
醫和的六氣致病理論開創了中醫外感病因學說的先河,為後世《黃帝內經》「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」六淫病因體系奠定了基礎。其特點在於:
- 將疾病與自然氣候變化有機聯繫,建立了天人相應的醫學觀
- 完全擺脫鬼神致病的迷信觀念,確立了自然病因學說
- 首創氣候因素過度(淫)導致疾病的基本病理機制
- 包含了生理節律與健康關係的早期認識
醫和在中醫學史的地位
醫和與同時期的醫緩並稱「和緩」,被後世尊為先秦時期醫學的代表人物。他提出的病因理論不僅影響了戰國時期的醫學發展,更通過《內經》等經典著作的繼承與發展,成為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之一。其「過則為災」的平衡醫學思想,至今仍是中醫養生與治療的重要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