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肉陷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肉陷下
病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,為中醫描述脾氣衰敗、肌肉極度消瘦之危重證候。其特徵為肩、臂、股、脛等大肌肉群萎縮消脫,肌肉顯露,形如枯骨,乃臟腑精氣耗竭之外候,多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晚期或惡液質患者。
中醫病機與臟腑關係
- 脾主肌肉,後天之本:中醫認為「脾主運化」、「脾主肌肉四肢」。脾氣健運,則水穀精微得以輸布,肌肉豐盈;若脾氣衰敗,運化失司,精微不布,肌肉失養,日久則見「大肉陷下」。
- 腎為先天,精氣虧竭:久病及腎,腎精虧虛則無法滋養脾土,加速肌肉消脫。此證常伴「骨枯髓減」,與《內經》「形弊骨枯」之描述相合。
- 氣血兩虛,經絡空虛:氣血生化不足,經絡失充,肢體失於濡潤,故肌肉塌陷,活動無力。
臨床表現
- 形體消瘦:肌肉極度萎縮,皮膚緊貼骨骼,四肢如柴。
- 氣色衰敗:面色枯槁,唇甲淡白或青紫,目眶深陷。
- 功能衰退:倦怠無力,聲低氣微,納差便溏,甚則臥床不起。
相關典籍與理論延伸
- 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,色夭,腦髓消,脛痠,耳數鳴。」可與「大肉陷下」互參,提示精血津液耗傷之共性。
- 後世醫家將此證歸於「虛勞」「羸瘦」範疇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述「虛勞之人,精髓萎竭,血氣虛弱,不能充盛肌膚」,進一步闡明其與五臟虛損之關聯。
辨證要點
此證屬「真臟病」表現之一,為脾腎陽氣衰微、精血枯涸之象,多預後不良。臨床需結合四診,若見「形銷骨立」兼「真臟脈現」(如雀啄、屋漏等怪脈),則提示臟氣將絕,病勢危篤。
與西醫學對照
西醫所述「惡病質」(Cachexia)與此證相似,常見於晚期腫瘤、結核、重度營養不良等疾病,機理涉及代謝紊亂與全身消耗,然中醫更強調脾腎氣化功能失調之本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