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肉

在中醫學中,「大肉」為人體部位名,泛指四肢、臀部等處豐厚而結實的肌肉組織,如大腿、上臂及臀部的肌肉群。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提及:「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其氣動形,期六月死。」此處「大肉」與「大骨」並列,強調其為支撐形體、維繫生命的重要結構。

生理意義
大肉的狀態直接反映人體氣血盛衰與臟腑功能,尤其與脾、胃、腎三臟密切相關。脾主肌肉,脾胃健運則氣血生化有源,肌肉得以充養;腎主骨生髓,腎精充足則骨骼強健,間接影響肌肉的附著與力量。《類經》註解:「大骨大肉,皆以通身而言……尺膚臀肉,皆大肉也。」說明大肉涵蓋範圍廣泛,且其豐盈與否可作為判斷正氣存亡的指標之一。

病理表現

  1. 大肉陷下:指肌肉消瘦萎縮,甚至可見骨骼凸顯。此症多因久病耗傷氣血,或脾胃虛弱、生化無力所致,常見於重病晚期或極度營養不良者。《內經》視其為「真臟脈見」的危候之一,預後不良。
  2. 大肉鬆弛無力:多與脾虛濕困或氣虛不攝有關,肌肉雖豐但鬆軟乏力,甚則伴隨水腫,提示運化失司。
  3. 大肉堅實異常:若肌肉過度緊實、僵硬,可能為痰瘀阻絡或肝風內動之兆,如痙病或中風先兆。

診斷價值
中醫望診與切診常觀察大肉狀態以評估體質:

  • 豐滿有彈性:氣血充足,臟腑功能調和。
  • 瘦削乾枯:陰精虧損,多見於陰虛勞損或慢性消耗性疾病。
  • 局部萎縮:經絡氣血瘀滯,或特定臟腑失養,如痿證。

歷代醫家重視大肉與「形氣相保」的關係,認為形體與功能需協調統一。如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》中強調:「形勝氣者夭,氣勝形者壽。」意指肌肉雖豐滿但氣弱無力者非佳兆,反之氣足而形瘦者反為健康之象,體現中醫整體衡量的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