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閉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閉氣

閉氣為氣功修煉術語,亦屬中醫行氣法之一,指通過自主調節呼吸,刻意延長氣息停駐於體內的時間,以達到特定養生或治療目的。其理論根源於中醫「氣化論」,認為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透過閉氣可調和經絡、蓄積真氣,進一步影響陰陽平衡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氣與呼吸的關係
    中醫視呼吸為「宗氣」生成之關鍵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肺主氣,司呼吸」,呼吸深長能強化氣血運行。閉氣通過暫停外息,迫使內氣(如營衛之氣)深化運轉,促進氣血在經脈中的周流。
  2. 與臟腑的聯繫
    閉氣時,氣息內斂可刺激「丹田」(尤以下丹田為要),激發先天之精氣。腎主納氣,閉氣能強化腎氣攝納之功,對虛喘、遺精等腎不納氣之症具潛在調理作用。此外,閉氣過程中膈肌升降幅度增大,間接按摩脾胃,助運化水穀精微。
  3. 經絡效應
    傳統導引術如「六字訣」、「八段錦」常結合閉氣,以意念導引內氣循行特定經絡。例如閉氣時意守督脈,可輔助打通「小周天」,提升任督二脈的氣機循環。

氣功修煉中的應用
閉氣在氣功中分為「自然閉氣」與「刻意閉氣」:

  • 自然閉氣:於入靜狀態下,呼吸頻率自然減緩,氣息綿長若存若亡,屬「胎息」初階。
  • 刻意閉氣:如「閉氣不息法」,吸氣後閉息默數,配合提肛、握固等動作,以增強內氣壓力,常見於硬氣功訓練。

歷史文獻記載
《諸病源候論》載「閉氣治癆法」,透過閉息吐納調理虛損;《抱朴子》則述「閉氣內息」為修仙要術,強調「閉極而復通」的周天效應。後世醫家亦將閉氣融入針灸,如《針灸大成》提及進針時配合閉氣,可強化得氣感。

技術要點
閉氣需循序漸進,初習者以「吸—閉—呼」為節奏,閉息時間隨功力漸增,避免強忍致頭暈。進階者結合觀想(如氣沉丹田)或動作導引(如五禽戲),以深化氣機調動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學理與傳統實踐,具體操作須基於個人體質及專業指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