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醫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醫師一職,源遠流長,乃中醫體系中不可或缺之重要角色。根據《周禮·天官》記載,醫師為周代掌管醫藥行政及醫療之最高長官,其下設有上士、下士、府、史、徒等職位,主要職責為「掌醫之政令,聚毒藥以供醫事」。東漢經學家鄭康成於注釋中進一步闡明:「醫師,眾醫之長。」足見其地位之尊崇與職權之重要。

在歷代醫政制度中,醫師一職隨朝代更迭而有所演變。北周、隋唐時期,太醫署內設有醫師,其位階居於博士、助教之下,而高於醫工、醫生。《舊唐書》明確記載:「凡醫師、醫工、醫正療人疾病,以其全多少而書之以為考課。」此處所指之醫師,主要負責臨床診療工作,其治療成效更被納入考核依據。此制度充分體現古代對醫師專業能力之重視,以及對醫療品質之嚴格要求。

從中醫理論體系而言,醫師之職責不僅在於治療疾病,更在於通曉陰陽五行、經絡臟腑等基礎理論,並能熟練運用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與八綱(陰陽、表裏、寒熱、虛實)辨證方法。優秀之醫師當具備「上工治未病」之理念,重視養生防病,善用藥石針灸等治療手段,且能因時制宜、隨證變通。

唐代孫思邈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中提出:「大醫精誠」,強調醫師除需具備精湛醫術外,更應具有崇高醫德。此理念影響深遠,成為後世醫者之行為準則。歷代著名醫家如張仲景、華佗、李時珍等,皆以其卓越醫術與崇高醫德,樹立醫師之典範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古代「醫師」一職與現代「醫師」之概念不盡相同。古代之醫師多指官職,屬醫政體系之一環;而現代則泛指具備專業資格之醫事人員。然無論古今,醫師所承擔之健康守護職責,以及所需具備之專業素養,其核心精神實一脈相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