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醫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醫事

1. 廣義定義
「醫事」為中醫學與傳統醫政管理之核心概念,泛指醫藥衛生相關事務。於制度層面,涵蓋醫務界之規章、政策及運作體系,如醫事人員資格審核、藥材管理、醫療機構規範等,統稱為「醫事制度」。此範疇體現中醫「醫政合一」之傳統,強調醫療行為與社會治理之結合。

2. 歷史淵源
醫事之概念源遠流長,可溯至先秦時期。《周禮·天官冢宰》記載:「醫師掌醫之政令,聚毒藥以供醫事。」此處「醫事」特指官方醫療行政,西周設「醫師」職位總理醫政,下轄食醫、疾醫、瘍醫、獸醫四科,分工明確,反映早期中醫制度化之雛形。歷代沿革中,唐宋設太醫署、明清置太醫院,皆延續以醫事統籌醫藥、教學及瘟疫防治之傳統。

3. 中醫理論延伸
中醫視「醫事」為「天人相應」理念之實踐。其內容不僅限於治療行為,更包含:

  • 養生防病:依《黃帝內經》「治未病」思想,醫事涵蓋導引、食療等養生體系。
  • 藥事管理:從藥材採集(如《本草綱目》載「採造時月」)、炮製(如酒炙、醋炒)至配伍禁忌(如「十八反」),均屬醫事範疇。
  • 針灸與外治:針灸科之穴位準則、灸法溫補技術,乃至刮痧、拔罐等療法,皆受醫事規範制約。

4. 現代應用與發展
當代中醫醫事體系融合傳統與現代法規,如中藥品質標準(GMP)、針灸操作安全規範等,並透過《中醫藥法》確立執業準則。此外,國際間對針灸立法、漢方藥管理之關注,亦擴展醫事於全球化層面之意涵。

小結
醫事一詞貫穿中醫歷史與實務,既為行政框架,亦為醫學思想之載體,反映「醫道通於治道」的整體觀,至今仍為中醫傳承與創新之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