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氣入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氣入臟
大氣入臟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外感六淫邪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過於強盛,或人體正氣虛弱,導致邪氣突破表層防禦,深入臟腑,引發嚴重病變。《靈樞·病傳》記載:「大氣入臟,腹痛下淫,可以致死,不可以致生。」說明此證候危重,預後不良,邪氣內陷可致臟腑功能嚴重受損,甚至危及生命。
病因與病機
- 邪氣盛實:六淫邪氣過於猛烈,如驟感嚴寒、酷暑,或疫癘之氣侵襲,超越人體衛外能力,直中臟腑。
- 正氣虛衰:素體虛弱,或久病耗傷,正氣不足,腠理不固,邪氣乘虛內陷。
- 失治誤治:外感初期未能及時祛邪,或治療不當(如過用發汗、攻下),引邪深入。
臨床表現
大氣入臟的病位與症狀因邪氣性質及所犯臟腑而異,常見以下特徵:
- 腹痛下淫:邪氣內陷脾胃或大腸,可見劇烈腹痛、泄瀉無度,甚則下利膿血。
- 神志異常:若邪入心包或擾亂神明,可現譫妄、昏迷。
- 氣機逆亂:肺臟受邪則喘促氣逆;肝臟受邪則脅痛、痙厥。
- 真陰真陽耗竭:後期多見四肢厥冷、脈微欲絕等危候。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- 表證傳裏:一般外感病由表入裏漸進發展,而大氣入臟屬邪氣驟然內陷,病勢急重。
- 直中三陰:傷寒論中寒邪直中太陰、少陰、厥陰,與此概念部分重合,但大氣入臟涵蓋範圍更廣,包含六淫諸邪。
中醫治療原則
以「扶正祛邪」為核心,根據邪氣性質與臟腑受損情況辨證施治:
- 急則治標:邪盛者先予祛邪,如清熱解毒、散寒通絡等法。
- 固護正氣:人參、附子等回陽救逆,或滋陰固脫,防陰陽離決。
- 調理氣機:疏通臟腑鬱滯,如宣肺降氣、疏肝和胃等。
此證候多見於急重症,反映中醫對疾病深淺與預後的深刻認識,亦體現「治未病」思想,強調早期截斷病勢的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