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醫效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醫效郎
歷史沿革
醫效郎為古代醫官名,屬醫散官,始設於金代。其職銜源於宋代翰林醫效之職,後經金元兩代發展,成為正式的醫官制度。金代時,醫效郎隸屬於太醫院,官階為正九品;至元代,其職權歸於醫官提舉司,官階升為正八品,反映元代對醫政管理的進一步重視。
職能與背景
在傳統中醫體系中,醫效郎屬於技術性官職,主要負責宮廷或官方醫療事務,可能涉及方劑調配、臨證診療,或協助更高階醫官處理醫政。其官階雖不高,卻是中醫官僚體系中基層實務的重要角色,與太醫、醫博士等職共同構成古代醫療行政的專業架構。
中醫官僚制度的特色
金元時期醫政制度漸趨完善,醫效郎的設置體現了「以醫入仕」的傳統。元代醫官提舉司的設立,更強化了醫藥管理的專業性,醫效郎作為其中一環,可能需通曉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等經典,並熟悉官方編纂的醫書如《聖濟總錄》,以符合職務需求。
與中醫學發展的關聯
此職位的演變間接反映當時中醫的學術主流。金元四大家的學說興起(如寒涼派、攻邪派),官方醫官需吸收新興理論;而元代重視醫戶制度與醫學教育,醫效郎可能參與地方醫務或教學,成為中央與地方醫療資源的橋樑。
小結
醫效郎雖非歷代醫官核心職位,但其沿革揭示了中醫與政治制度的互動,並凸顯金元時期醫政的專業化趨勢,為研究中古醫療史的重要線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