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儺之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儺之禮與中醫防疫思想探源
起源與文化背景
大儺之禮為中國古代驅逐疫癘的重要儀式,其淵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的巫醫傳統。古人將瘟疫歸因於「疫鬼」作祟,遂透過祭祀與儀式性舞蹈,結合巫術與早期醫學觀念,形成一套預防疫病的文化體系。《周禮·夏官》記載「方相氏掌蒙熊皮,黃金四目,玄衣朱裳,執戈揚盾,帥百隸而時儺」,反映官方主導的防疫活動已具規模。
中醫理論的融合
- 「邪氣」概念的延伸
中醫認為疫病源於外感「戾氣」或「癘氣」,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五疫之至,皆相染易」,與大儺儀式中「疫鬼」的象徵意義相通。儀式中的驅邪行為,實質暗合中醫「避其毒氣」的防疫原則,如佩掛香囊、焚燒藥草(如蒼朮、艾葉)等,均具實質藥理作用。 - 身心調和的預防觀
大儺儀式透過激烈舞蹈與聲響(如擊鼓、吶喊),除心理層面的宣泄外,亦符合中醫「動以導氣」的養生理論。《呂氏春秋》載「昔陶唐之始,陰多滯伏,民氣鬱閼,故作舞以宣導之」,說明舞蹈可疏通氣血,增強體質以抗外邪。 - 時令與陰陽平衡
儀式多於季冬舉行,對應中醫「冬藏春發」的養生規律。冬季陰氣盛極,易生疫癘,透過儀式「助陽抑陰」,與《素問》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之說互為表裏。
儀式中的醫藥元素
- 藥熏避疫:後世發展出以蒼朮、白芷等芳香藥物熏燒,取其「祛濕化濁」之效,與現代中醫空氣消毒法原理相似。
- 符咒與祝由:部分儺儀融合祝由科「移精變氣」之術,雖帶巫術色彩,但隱含心理療法的雛形。
演變與醫學意義
隨醫學進步,大儺之禮逐漸轉化為民俗娛樂(如儺戲),但其核心精神仍影響中醫防疫思想。明代《瘟疫論》提出「戾氣自口鼻而入」,強調隔離與環境清潔,可視為對古儺儀「驅邪於外」理念的科學化延續。此儀式體現了古代醫巫同源的特質,亦為中醫「治未病」體系的重要文化載體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