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衄(中醫病證名)
定義與概念
大衄是中醫典籍中記載的一種嚴重出血病證,其特徵為多竅同時出血。根據不同醫家的論述,大衄可分為兩種主要定義:
- 狹義大衄:指口、耳、鼻三竅同時出血,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,又名「血大衄」。
- 廣義大衄:指九竅(雙眼、雙耳、雙鼻孔、口、前陰、後陰)同時出血,見於《血證論》卷二。
歷史源流
大衄一詞最早見於宋代官修醫書《聖濟總錄》,其卷七十專論「鼻衄門」,將大衄歸類為鼻衄之重症變證。至清代,唐宗海在《血證論》中擴展了此概念,將九竅出血納入大衄範疇,並指出其危重性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大衄的形成與以下病理機制密切相關:
-
火熱迫血:
- 實火:外感熱邪入裡化火,或情志化火,迫血妄行
- 虛火:陰虛火旺,灼傷絡脈
- 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火盛則迫血妄行」
-
氣虛不攝:
- 脾氣虛弱,統血無權
- 腎氣不足,固攝失司
-
毒邪內攻:
- 疫毒或藥毒內犯,損傷血絡
- 《血證論》特別強調「中大毒」致衄
-
驚恐傷神:
- 突受驚恐,心神失守,氣血逆亂
- 唐宗海提出此特殊病機
臨床表現
大衄的典型表現為:
- 多竅同時出血(三竅或九竅)
- 出血量多勢急
- 常伴有面色蒼白、心悸氣短等血虛症狀
- 重症者可出現神志異常
證候分類
根據中醫辨證,大衄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-
熱毒熾盛證:
- 出血鮮紅量多
- 身熱煩渴
- 舌紅絳,苔黃燥
- 脈洪數
-
陰虛火旺證:
- 出血量中等,色鮮紅
- 潮熱盜汗
- 舌紅少苔
- 脈細數
-
氣虛失攝證:
- 出血色淡,綿延不止
- 氣短乏力
- 舌淡,脈弱
-
驚恐氣亂證:
- 突發多竅出血
- 心神不寧
- 脈弦數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大衄以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為原則:
-
清熱涼血:適用於熱毒熾盛證
- 代表方:犀角地黃湯加減
-
滋陰降火:適用於陰虛火旺證
- 代表方:茜根散合六味地黃丸
-
益氣攝血:適用於氣虛失攝證
- 代表方:歸脾湯加減
-
鎮驚安神:適用於驚恐氣亂證
- 代表方:朱砂安神丸加發灰(如《血證論》所載)
古籍論述精要
《聖濟總錄·鼻衄門》: 「大衄者,口耳皆血出是也。蓋血為營,營氣之行,常與衛氣相隨,則氣與血未嘗相離。若腑臟有熱,熱乘血氣,血性得熱則流散妄行,從鼻出者謂之衄,其口鼻俱出者,謂之大衄。」
《血證論·卷二》: 「大衄者,九竅出血之名也。此非疫癘,即中大毒。人身止此九竅,而九竅皆亂,危亡之證,法在不治。惟有猝然驚恐而九竅出血者,可用朱砂安經丸加發灰治之。」
預後與轉歸
大衄在中醫典籍中被視為危重證候,《血證論》直言「法在不治」,顯示其預後不良。其轉歸取決於:
- 出血量與速度
- 正氣存亡情況
- 是否及時正確治療
現代中醫臨床實踐中,對於大衄類急重症,多主張中西醫結合救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