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拇指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拇指頭
定位與歸經
大拇指頭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位於手太陰肺經循行區域之末端,具體位置在雙手拇指遠端指節之頂端,即指甲根部上方中央處。此穴雖未歸屬十四正經,然其臨床應用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密切相關,尤以調節水液代謝為要。
歷史淵源
唐代《備急千金要方》首載其法,提及「灸兩手大拇指頭各七壯」以療「五屍」之症(古稱邪祟致病)。後世醫家沿用此穴,至近代《中國針灸學》正式將其列為經外穴,命名「大拇指頭」,並擴展其主治範疇至腎炎水腫等水濕停聚之證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與經絡臟腑之聯繫
拇指為手太陰肺經所過,肺主宣發肅降,通調水道;而脾主運化水濕,腎司開闔水液。此穴通過局部刺激,可激發肺氣宣降之力,輔助脾腎運化水濕,故對水腫、小便不利等症具調節作用。 - 穴性與功效
此穴性偏溫通,灸之可溫陽化氣、利水消腫。針刺則能疏通經氣,促進氣血運行,適用於水濕內停或氣滯血瘀之證。
臨床應用
-
主治病症
- 腎炎水腫:配合陰陵泉、三陰交等穴,增強利水之效。
- 咳嗽氣逆:肺氣不宣時,可點刺此穴助肺氣肅降。
- 神志異常:古法用於「五屍」或癔症,現偶用於安神定志。
-
操作方法
- 針刺:直刺0.1~0.2寸,局部脹痛為度。
- 艾灸:以雀啄灸或溫和灸5~10分鐘,適用於虛寒水腫。
現代研究
部分學者認為,刺激此穴可能通過神經反射調節腎臟血流,影響水鈉代謝。然中醫理論更強調其整體調節作用,而非單一靶點效應。
配伍舉例
- 配水分、氣海,治重度水腫。
- 配列缺、太淵,強化肺氣宣發。
此穴雖小,然承載古法經驗與臟腑理論,體現中醫「從局部調整體」之思維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