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脈

大脈為中醫脈學術語,指脈象搏動幅度較平常寬大,指下感覺充盈滿指,其波動範圍明顯超越正常脈象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言:「大則病進」,提示大脈多與病情進展相關,需結合脈力強弱及臨床表現進一步辨證。

脈象特徵

大脈之特點在於「形體闊大」,舉按皆覺脈管擴張,搏動幅度增寬,猶如洪水漫溢。其關鍵在於分辨脈力之盛衰:

  1. 大而有力:脈形闊大且搏動強勁,多屬邪熱熾盛或實證。如陽明經氣分熱盛,或外感病邪正相爭劇烈時,可見此脈。
  2. 大而無力:脈形雖大,但按之虛軟,重取乏力,多為虛證。常見於氣血虧虛、元氣外越之候,如陰虛陽浮或久病正氣耗散者。

經典理論依據

  • 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指出:「形瘦脈大,胸中多氣者死」,強調若患者形體消瘦反見大脈,伴胸中氣機壅滯,多屬正虛邪盛之危候。
  • 《傷寒論》中亦載大脈與熱證之關聯,如陽明病「脈洪大」即屬邪熱充斥內外之象。

臨床辨證意義

大脈雖主病進,然須四診合參:

  • 實熱證:大脈兼見數象,伴面赤、煩渴、便秘等,屬陽明經證或氣分熱盛。
  • 虛損證:大脈無力,伴神疲、自汗、心悸者,多為氣血兩虛或陽氣外脫之兆。
  • 特殊情況:健康人若見大脈而和緩從容,或為體質使然,未必主病。

與相似脈象鑑別

  • 洪脈:雖亦闊大,但來盛去衰,如波濤洶湧,主熱盛。
  • 實脈:大而有力,但更強調脈道充盈、三部皆堅,主邪實正不虛。
  • 芤脈:浮大中空,如按蔥管,主失血傷陰,與大脈之充盈感不同。

大脈作為中醫診斷重要指標,需結合脈位、脈勢及全身症狀綜合分析,方能準確判斷病機虛實,為治療提供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