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醫愈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醫愈郎
歷史沿革
醫愈郎為中國古代醫官職稱,其淵源可追溯至宋代翰林醫愈一職。宋代翰林醫愈隸屬翰林醫官院,主掌宮廷醫療事務,並參與醫政管理。金代承襲此制,將醫愈郎納入太醫院體系,官階定為從九品,屬低階醫散官,職責以輔助資深醫官、處理基礎醫療事務為主。元代醫政制度變革,設立官醫提舉司統轄地方醫務,醫愈郎隸屬於此機構,官階提升至從八品,反映其職能範圍擴大,可能涉及地方醫務督導或軍中醫藥調配。
中醫學脈絡中的定位
- 醫政與學術雙重角色
醫愈郎雖屬散官,但在實際運作中需具備紮實的中醫理論基礎。依元代《聖濟總錄》等官修醫典要求,此職須通曉「陰陽五行、藏象經絡」之說,並能運用「四診八綱」辨證。其職責可能包含審核藥方、監督藥材品質,或協助編纂醫籍,具備醫政管理與臨床輔助雙重特性。 - 金元醫學流變的見證
金元時期為中醫學流派爭鳴時代,醫愈郎身處官方體系,可能受當時「寒涼派」(劉完素)、「補土派」(李東垣)等學說影響。元代官醫提舉司推動「醫學十三科」分科制度,醫愈郎或需依專長分屬大方脈、小方脈、針灸等科,反映中醫專業化趨勢。
職能技術考據
根據《元典章》記載,醫愈郎需通過「理論考較」與「方脈試驗」方可任職,其考題範圍包括:
- 經典理論:需精熟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基礎條文,尤重「六經辨證」與「氣血津液」學說。
- 實務技能:掌握常用方劑如「四君子湯」「小柴胡湯」等加減化裁,並熟悉藥性畏惡十八反等配伍禁忌。
- 針灸療法:通曉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所載常見穴位,如足三里、合谷等急救要穴的位置與主治。
與現代中醫的關聯
醫愈郎制度雖廢,但其「醫教合一」精神延續至明清太醫院。此職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,類似現代中醫教育中「經典與臨床結合」的培養模式,亦為當代中醫管理體系中「執業醫師分級考核」之歷史雛形。
(全文以中醫專業視角解析,結合官制史料與醫學典籍,呈現該職在傳統醫學發展中的具體定位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