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僂
證名,指背部彎曲、俯身難伸之證候,又稱背僂、背傴僂,俗稱駝背。此證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開闔不得,寒氣從之,乃生大僂。」意指人體陽氣具有溫養神志與筋脈之功能,若陽氣虛衰或運行失調,導致腠理開闔失常,寒邪乘虛侵襲筋脈,使筋脈失於溫煦而拘急不舒,日久則形成背部屈曲難伸之態。
病因病機
- 陽氣虛損:陽氣為人身之根本,主溫煦與推動。若陽氣不足,筋脈失養,則易致筋脈弛縱或攣急,形成大僂。
- 寒邪侵襲:寒性收引,易傷陽氣。寒邪客於督脈或足太陽膀胱經,使經氣凝滯,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背部筋脈拘急,漸成傴僂。
- 肝腎虧虛:肝主筋,腎主骨。肝腎精血不足,筋骨失養,可致脊柱變形,形成駝背。
- 痰瘀阻絡:痰濕或瘀血阻滯經絡,氣血不通,筋骨失於濡潤,亦可引發此證。
臨床表現
- 背部明顯彎曲,難以挺直,嚴重者頭頸前傾,胸廓變形。
- 伴隨症狀可能包括腰背冷痛、僵硬、活動受限,或畏寒肢冷、乏力等陽虛之象。
中醫辨證與治療
-
陽虛寒凝證
- 治法:溫陽散寒,舒筋通絡。
- 方藥:可選用陽和湯(《外科全生集》)加減,或獨活寄生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以補肝腎、祛風寒。
-
肝腎不足證
- 治法:滋補肝腎,強筋壯骨。
- 方藥:常用左歸丸(《景岳全書》)或虎潛丸(《丹溪心法》)加減。
-
痰瘀阻絡證
- 治法:化痰祛瘀,活血通絡。
- 方藥:如身痛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合二陳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。
針灸療法
- 取穴:以督脈及膀胱經穴位為主,如大椎、身柱、命門、腎俞、委中等,配合艾灸以溫通陽氣。
- 手法:針刺補法,或加灸法以溫煦經筋。
古籍參考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督脈為病,脊強反折」,與大僂之病機相關。後世醫家如張介賓《類經》亦強調陽氣虛衰為此證之關鍵,治療當以溫補為先。
大僂一證,雖以形體病變為外顯,然其根本多與內在臟腑氣血失調相關,故中醫治療首重調理整體,以恢復陽氣溫煦與筋脈柔韌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