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噫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噫醋

證名,指噯氣兼有吞酸之症,屬中醫脾胃病範疇。此證多因上焦痰濕停滯,脾胃虛寒,運化失職所致。

病因病機
《諸病源候論·嘔噦諸病》指出:「噫醋者,由上焦有停痰,脾胃有宿冷,故不能消谷。谷不消則脹滿而氣逆,所以好噫而吞酸,氣息醋臭。」說明其病機關鍵在於:

  1. 上焦停痰:痰濕阻滯氣機,影響胃氣升降。
  2. 脾胃虛寒:陽氣不足,腐熟無力,宿食停滯,郁而化酸。
  3. 氣機逆亂:胃失和降,濁氣上逆,故見噯氣酸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頻發噯氣,喉間泛酸,氣味酸臭如醋。
  • 脘腹脹滿,食後尤甚,或伴惡心。
  • 舌苔多白膩或滑膩,脈象沉滑或弦緩。

辨證要點
痰濕中阻脾胃虛寒證候,需與單純肝胃鬱熱之吞酸區分。後者多見口苦、煩躁、舌紅苔黃,而噫醋偏重痰濕與虛寒相兼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溫化痰濕,和胃降逆
    • 半夏丸(《聖惠方》):以半夏、生薑為主,化痰止嘔,適用於痰濕停聚者。
    • 曲術丸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神麯配伍蒼朮,健脾消食,燥濕化痰。
  2. 溫中散寒,理氣消脹
    • 丁香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丁香、柿蒂、人參等,適用於脾胃虛寒、氣逆不降者。

古代文獻補充
《景岳全書》提及:「吞酸雖有寒熱之分,然屬寒者多」;《醫學心悟》則強調「痰積中脘」為噫醋之根,均與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相呼應,進一步闡明其病機本虛標實之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