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噫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噫奶
噫奶,又稱「哯乳」,出自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症之一。此症主要指嬰兒於哺乳後,乳汁自胃中上逆,從口鼻間不自主溢出的現象。
中醫病機與病因
中醫認為,噫奶與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嬰兒臟腑嬌嫩,脾胃運化之力未充,若哺乳不當,或外感邪氣,皆可導致胃氣上逆而成噫奶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胃寒氣逆:因哺乳時受寒,或母親飲食生冷,寒邪內客於胃,陽氣受阻,胃失和降而致乳汁上泛。
- 乳食停滯:嬰兒吮乳過量,或乳汁稠厚難化,積滯於胃,使中焦氣機壅塞,胃氣不得下行,反逆而為噫。
- 脾胃虛弱: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養失宜,脾胃陽虛,運化無力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反隨胃氣上逆。
辯證分型
- 寒客中焦型:噫奶清稀,伴有面色青白、啼哭不安、四肢不溫,舌淡苔白滑。
- 乳食積滯型:噫出乳汁酸腐,脘腹脹滿,噯氣頻作,大便酸臭,舌苔厚膩。
- 脾胃虛弱型:噫奶量少但反復發作,神疲倦怠,面色萎黃,大便溏薄,舌質淡胖。
古籍論述
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指出:「哯乳者,胃氣逆也。」強調胃氣上逆為噫奶的核心病機。明代《幼科發揮》進一步闡述:「乳哺失節,脾胃受傷,輕則噫奶,重則成嘔。」說明噫奶若久不調治,可發展為更嚴重的嘔吐病症。
相關中醫名詞
- 哯乳:與噫奶同義,指哺乳後乳汁泛溢之症。
- 溢乳:乳汁從口角自然流出,多屬脾胃虛寒或哺乳過量所致。
噫奶一症,雖多屬輕淺,然其背後病機可反映嬰兒脾胃狀態。中醫臨床重視辨證施治,針對寒、積、虛等不同證型,分別採用溫中降逆、消食導滯、健脾和胃等法,以調節氣機,恢復胃腑通降之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