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噫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噫氣,又稱噯氣,是中醫典籍中記載的一種常見症狀,指氣從胃中上逆,出於咽喉而發出的聲音,其聲沉長,多因脾胃功能失調、氣機升降失常所致。此症在《傷寒論》、《證治準繩》等經典醫籍中均有論述,屬「噫」的範疇,與現代所謂「打嗝」或「噯氣」相似,然中醫辨證更注重其背後的病機與臟腑關聯。
中醫典籍記載
- 《傷寒論》
張仲景於〈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〉篇中提到:「傷寒發汗,若吐,若下,解後,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者,旋復代赭湯主之。」此條文指出,傷寒病經汗、吐、下等治法後,若餘邪未清,痰飲與胃氣互結於心下(胃脘),導致痞硬不舒、噫氣頻頻,宜用旋覆花降氣化痰、代赭石重鎮逆氣,佐以人參、生薑等調和脾胃,共奏降逆化痰、益氣和胃之效。 - 《證治準繩》
王肯堂於〈雜病〉篇中明確指出:「噫氣,《內經》所謂噫,即今所謂噯氣也。」此說將中醫古籍中的「噫」與後世臨床所稱的「噯氣」連結,強調其為胃氣上逆的表現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噫氣的發生與以下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:
- 脾胃虛弱:
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,若因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,或久病傷脾,導致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則胃氣不降反升,遂成噫氣。此類患者噫氣聲低弱,伴食少、腹脹、大便溏薄等症。 - 肝氣犯胃:
情志不暢、肝鬱氣滯,橫逆犯胃,致使胃失和降,氣逆於上而生噫氣。其特點為噫氣頻作,聲音響亮,兼見脅脹、噯氣後暫舒、情緒波動時加重等。 - 痰飲內停:
脾胃運化失常,水濕聚而生痰飲,痰阻中焦,妨礙氣機,胃氣上沖則噫氣不止。此類患者常見心下痞硬、噫氣伴痰涎、舌苔白膩等。 - 飲食積滯:
暴飲暴食或嗜食生冷,損傷胃氣,食滯中脘,阻滯氣機,胃氣上逆而噫氣,多伴腐臭味、脘腹脹滿、不思飲食等。
辨證分型與治療
中醫臨床常根據噫氣的伴隨症狀辨證施治,常見證型與對應方藥如下:
-
痰氣交阻
- 主症:噫氣頻繁,心下痞硬,嘔吐痰涎,舌苔白滑。
- 治法:化痰降逆,和胃止噫。
- 方藥:旋復代赭湯(旋覆花、代赭石、半夏、生薑、人參等)。
-
肝胃不和
- 主症:噫氣聲高,情緒波動時加劇,胸脅脹滿,吞酸嘈雜。
- 治法:疏肝和胃,理氣降逆。
- 方藥:柴胡疏肝散(柴胡、香附、枳殼、陳皮等)合左金丸(黃連、吳茱萸)。
-
脾胃虛寒
- 主症:噫氣聲低,空腹時明顯,食少倦怠,四肢不溫。
- 治法:溫中健脾,和胃降逆。
- 方藥: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加砂仁、丁香。
-
食滯胃脘
- 主症:噫氣酸腐,脘腹脹滿,噯氣後舒,舌苔厚膩。
- 治法:消食導滯,和胃降逆。
- 方藥:保和丸(山楂、神麴、萊菔子、半夏等)。
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中醫之噫氣相當於現代醫學的「噯氣」或「噯酸」,常見於功能性消化不良、胃食道逆流、慢性胃炎等疾病。然中醫治療不只針對症狀,更著重調整整體氣機,如疏肝解鬱、健脾化痰等,以恢復臟腑功能平衡。
綜言之,噫氣雖為小疾,然其病機複雜,需辨明虛實寒熱,對證施治,方能標本兼顧。歷代醫家積累的理論與方藥,至今仍為臨床重要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