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噫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噫嘻穴

經穴名:噫嘻(拼音:yī xī),別名「五胠俞」。出自《素問·骨空論》,屬足太陽膀胱經。

定位:位於背部,當第六胸椎棘突下(靈臺穴)旁開三寸處。

解剖結構

  • 神經分布:第五、六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與外側支。
  • 血管分布:肋間動、靜脈分支。

主治功能

  1. 呼吸系統:咳嗽、氣喘、胸悶。
  2. 痛症:胸脅痛、肩背痛。
  3. 其他:瘧疾發熱、熱病汗不出。

刺灸方法

  • 針刺:斜刺0.3-0.5寸,局部有酸脹感,可向肋間傳導。
  • 艾灸:艾炷灸3-7壯,或艾條溫灸5-15分鐘。

中醫理論闡釋
噫嘻穴屬膀胱經,位於背部陽位,與督脈靈臺穴相鄰,故能調理陽氣、疏通上焦。其名「噫嘻」源自《素問》,王冰註解為「嘆息聲」,暗示此穴與氣機不暢所致的胸悶嘆息相關。臨床多用於寬胸理氣,緩解因肺氣壅滯或肝鬱氣逆導致的胸脅滿痛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配肺俞、中府,治咳逆上氣。
  • 配膻中、內關,治胸痹心痛。
  • 配大椎、後溪,解瘧疾寒熱。

備考:此穴深部為肺臟,故針刺時需掌握深度,避免誤傷。古籍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能「主喘逆,鼽衄,肩胛內廉痛」,進一步擴展其臨床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