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閉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閉癃

閉癃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靈樞·本輸》,原文載:「實則閉癃。閉癃則瀉之。」意指因實邪壅滯所致之小便不通,屬「癃閉」範疇。癃閉泛指排尿困難,甚則閉塞不通之症,其中「癃」指小便不利、點滴而出;「閉」則為小便完全閉塞,二者程度有別,然臨床常並稱。

病因病機

閉癃之成因多與三焦氣化失常相關,主要病機如下:

  1. 下焦濕熱:濕熱蘊結膀胱,氣化受阻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小便不通,由膀胱與腎俱有熱故也。」
  2. 肺熱壅盛:肺為水之上源,熱邪壅肺,津液輸布失常,致水道不通。
  3. 肝鬱氣滯:情志失調,肝失疏泄,氣機鬱結,影響三焦水液運行。
  4. 瘀血阻塞:跌撲損傷或久病入絡,瘀血內停,阻塞尿道。
  5. 腎氣虧虛:腎陽不足,氣化無權,或腎陰虧耗,津液枯涸,皆可致小便不利。

辨證論治

閉癃屬實證者,當以「瀉法」為治則,如《靈樞》所言「瀉之」,臨床須辨明病位與病性:

  • 濕熱下注:症見小便灼熱、短赤、小腹脹滿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利濕,方用八正散加減。
  • 肺熱壅盛:兼見咳嗽氣促、咽乾煩渴,脈數。治宜清肺泄熱,方選清肺飲或麻杏石甘湯化裁。
  • 肝鬱氣滯:情志抑鬱、脅腹脹痛,脈弦。治宜疏肝理氣,方用沉香散或柴胡疏肝散。
  • 瘀阻尿道:小便點滴而下、色紫暗,舌質瘀斑,脈澀。治宜化瘀通絡,方選代抵當丸。

若虛實夾雜,如腎虛兼濕熱,則需攻補兼施,如濟生腎氣丸佐清利之品。

古籍考據

除《靈樞》外,《景岳全書》亦論及癃閉:「最危最急證也……水道不通,則上侵脾胃而為脹,外侵肌肉而為腫。」強調其病勢急重,需及時辨治。歷代醫家重視針藥並用,如針刺中極、膀胱俞等穴以通調水道,或外敷臍療等法助氣化之復常。

閉癃一症,反映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,臨床須細察病機,分虛實而治,方能切中肯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