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夷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夷則
夷則為中國傳統樂律「六律」之一,屬六陽律(黃鐘、太簇、姑洗、蕤賓、夷則、無射)中的第五律。在中醫理論中,六律與陰陽五行、天地節氣相應,其聲律變化被認為與人體氣血運行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夷則與中醫理論的聯繫
- 律呂與陰陽之應
六律分陰陽,夷則屬陽律,其音聲特性對應「金行」,與秋季、肺臟相應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「五音六律」能調和氣血,夷則之聲清肅收斂,恰如金氣肅殺,合乎秋季養收之道。 - 節氣與養生
夷則律應孟秋(農曆七月),此時天地之氣由陽轉陰,人體需順應「收斂陽氣」之理。中醫主張此時宜調養肺金,避免耗散,如《素問》所述「使志安寧,以緩秋刑」,可透過靜坐、吐納等方式協調氣機。 - 經絡與聲音療法
古醫家認為,特定音律可共振經絡。夷則音頻較高,能通調肺經與大腸經,助宣發肅降之效。宋代《聖濟總錄》記載,以樂律配合針灸,可強化療效,如肺氣虛者可輔以夷則調律。
夷則的文化與醫學意義
夷則不僅是樂律名,更是傳統「天人相應」思想的體現。其應用涵蓋音樂治療(五音療法)、時間醫學(子午流注)等領域,展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核心觀念。
(註:六律詳見《周禮·春官》、《黃帝內經》靈樞篇等典籍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