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胰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胰俞,又稱胃管下俞,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《針灸學》(上海中醫學院1974年版)。此穴位於背部,屬中醫腧穴系統中的特定要穴,與脾胃機能及水穀運化密切相關。
定位與取穴
胰俞通常定位於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.5寸,與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相近。臨床取穴時,可先定位至陽穴(第7胸椎棘突下),再向下循推一椎骨,旁開兩橫指(約1.5寸)處即為本穴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調理脾胃:胰俞歸屬經外奇穴,與胰腺的現代解剖概念部分對應,在中醫理論中與「脾主運化」功能相通。脾為後天之本,主水穀精微之轉輸,此穴能助脾散精,改善脘腹脹滿、消化不良等症。
- 養陰生津:中醫認為,「胰」之功能近似於脾之副臟,與津液代謝相關。胰俞可調節體內陰液,對消渴(類似現代糖尿病之證候)有一定輔助調理作用,常與脾俞、肺俞等穴配伍使用。
- 通絡活血:穴居背部,鄰近膈俞、肝俞,能疏通中上焦氣機,輔助治療胸脅痞滿或氣滯血瘀所致之症。
臨床應用
- 消渴證:古代醫籍雖無「胰」字明確記載,但近代中醫結合解剖知識,將此穴用於消渴證的針灸治療,認為可調節體內「燥熱傷陰」之病理狀態。
- 脾胃不和:配伍中脘、足三里,可强化健脾和胃之效,緩解食積不化或胃氣上逆。
操作與配伍
- 針刺:直刺0.5~0.8寸,局部有酸脹感為宜,需由專業醫師操作。
- 艾灸:以溫和灸或隔薑灸為主,適用於虛寒性脾胃病證。
- 配伍選穴:
- 配肺俞、腎俞,調理上中下三焦,針對消渴;
- 配內關、公孫,寬胸和胃,改善胸悶噯氣。
胰俞作為近代明確定位的經外奇穴,體現中醫理論與時俱進的特點,其應用結合傳統臟象學說與現代臨床實踐,於脾胃及代謝類疾患中具有一定調治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