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移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移指

概述

移指乃中醫切診重要指法之一,為脈診過程中靈活調整指位之技巧。當醫者於寸、關、尺三部發現脈象異常時,需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三指間距,以求準確把握脈氣變化。此技藝源自《內經》"三部九候"診法原理,後世醫家不斷完善而成系統指法。

歷史淵源

移指技法可追溯至《黃帝內經》時期,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云:"尺內兩旁,則季脅也,尺外以候腎,尺裏以候腹。"已隱含根據部位調整診察之觀念。東漢張仲景於《傷寒雜病論》中更明確指出"按寸不及尺,握手不及足"之失,強調全面診察之必要。至晉代王叔和《脈經》,則系統整理各種脈象與指法關係,為移指技術奠定理論基礎。

技術特點

正規切脈本以"三指平等"為準,即食指診寸、中指診關、無名指診尺,三指自然舒張,其間距約為成人一寸。然臨證所見,病患體質各異,脈位長短不一,故需運用移指技巧:

  1. 狹移:遇病患寸口部位短小者,三指需緊密相靠,甚或部分重疊,以免遺漏脈位資訊。
  2. 擴移:對身長臂長之人,三指間距可擴至一寸五分,以免脈氣間隔過大而失察。
  3. 斜移:針對特殊脈象如"斜飛脈"或"反關脈",手指需斜向佈置或移至撓骨莖突背側。
  4. 錯移:當某部脈象特別顯著時,可略微提起相鄰手指,集中注意力於該部脈象分析。

臨床應用

移指主要用於以下情況:

  • 先天脈位異常者
  • 局部氣血瘀滯所致脈形變化
  • 六淫邪氣客於特定經絡部位
  • 臟腑虛實反映於特定脈位

元代滑伯仁於《診家樞要》中指出:"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,不明此則陰陽虛實不辨。"移指技術恰能協助醫者更精細體會這六字變化。明代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亦強調:"脈有七診,曰浮中沉,上竟下竟,左右推尋",其中"推尋"之法即包含移指技巧。

相關理論

移指技術深植於中醫整體觀念,與以下理論密切相關:

  1. 經絡學說:寸口為手太陰肺經所過,各部位分侯不同臟腑
  2. 氣血理論:脈象變化反映氣血運行狀態
  3. 陰陽學說:通過指法調整可更準確辨別陰陽盛衰
  4. 五行理論:各部脈象對應五臟五行生剋關係

清代周學海《脈義簡摩》云:"善診者,必先按循有素,方能移指無差。"指出移指乃需長期實踐方能掌握之精微技術。現代臨床證明,恰當運用移指法可提高脈診準確率15-20%,尤其對早期病變和複雜病機辨識尤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