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遺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遺道穴

定位與來歷
遺道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,書中記載:「遺溺,灸遺道,俠玉泉五寸。隨年壯。」此處「玉泉」即中極穴(屬任脈,位於臍下4寸),故遺道之傳統定位為中極穴旁開2.5寸處。然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另提出一說,定位於中極旁開5寸,與前述記載略有出入,後世或有將此穴與腸遺穴視為同位。

穴名釋義
「遺」有遺漏、失禁之意,「道」指路徑或通道。此穴名直接關聯其主治功能——遺溺(小便失禁),意指調控水道失常之症。中醫理論中,小便失禁多責之於腎氣不固、膀胱失約,或三焦氣化失司,而遺道穴之位近膀胱募穴(中極),故能調理下焦氣機。

主治功能
遺道穴主要用於治療遺尿、小便不利、淋證等泌尿系統病症。其作用機制可從兩方面解析:

  1. 局部取穴:穴位鄰近膀胱,刺激此處可直接調節膀胱經氣,改善其收攝功能。
  2. 經絡相關:雖為奇穴,但其位置接近足厥陰肝經與足太陰脾經所過區域。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水濕,故灸刺遺道可能間接影響肝脾對水液的代謝,進一步穩定膀胱氣化。

操作與配伍
古法多採用灸法,如《千金要方》強調「隨年壯」(即灸治壯數與患者年齡相同)。臨床亦可搭配針刺,深度約0.5~1寸,以得氣為度。若辨證屬腎陽虛者,可配關元、腎俞;屬濕熱下注者,則配三陰交、陰陵泉,以加強療效。

學術爭議
關於遺道的確切位置,歷代文獻記載不一。除「中極旁2.5寸」與「中極旁5寸」兩說外,亦有醫家認為「腸遺」與「遺道」實為一穴異名。此類分歧反映經外奇穴的特性——其定位與應用往往依賴臨床經驗傳承,而非嚴格遵循十四經系統。

理論延伸
從中醫藏象學角度,遺尿不僅與膀胱相關,亦涉及「腎主二陰」的功能。腎氣充沛則開闔有度,若腎元虧虛或下焦虛寒,則氣化無權,致夜尿頻多或失禁。遺道穴之療效,可能通過溫通局部經氣,激發腎陽的溫煦作用,從而間接固攝水道。此類奇穴的應用,體現了中醫「以效驗為本」的針灸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