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遺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遺毒

概念溯源

遺毒一詞源自中醫古籍,指體內毒素遺留或傳遞的病理現象,在臨床上有兩種主要內涵:一為先天稟受之毒,二為疫病後遺之邪。此概念體現中醫對毒素傳遞與積累的獨特認識觀。

先天遺毒

亦稱"胎毒遺傳",首見於明代《外科啓玄》,專指新生兒因父母宿毒傳襲而發之證候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將其歸類於"雜證門",詳述其臨床特徵與辨治要點。

病因病機

此證主要源於父母梅瘡遺毒未清,經胎傳而致。中醫理論認為,父母體內淫毒熾盛,可經精血傳於胞胎,致使胎兒先天蘊毒。此毒伏於營血,外發肌表,形成特殊病理變化。

臨床表現

重證者可見:

  • 周身皮膚赤紅如丹,斑疹密佈
  • 毒水滲溢,潰爛成片
  • 九竅腫爛(眼瞼黏連、鼻柱塌陷、肛門腐蝕等)
  • 啼聲嘶啞,吮乳困難

輕證者可見:

  • 形體羸瘦,頭顱軟陷
  • 面部青灰無澤
  • 皮膚隱現紫暗斑點
  • 關節腫脹畸形

治療方法

內治法

  • 重證:宜清血解毒,方用搜風解毒湯(土茯苓、白鮮皮、金銀花、防風等)
  • 輕證:可用土茯苓湯加減,《外科正宗》載有專治小兒遺毒之五寶散

外治法

  • 皮膚完堅者:以鵝黃散(煅石膏、輕粉、黃柏)蜜調外塗
  • 已潰爛者:先以甘草湯洗淨,再撒布蜜炙黃柏細末
  • 眼部受損:可用黃連人乳浸液點眼

疫病遺毒

見於清代《雜證會心錄》,屬溫病變證範疇,指疫毒內陷厥陰、少陰所遺留之毒邪。

病因病機

多因時疫邪毒熾盛,或誤治失治,致使:

  • 邪陷心包,擾亂神明
  • 毒瘀經絡,結於腮頜
  • 正虛不能托毒外出

臨床特徵

  • 神識昏蒙,譫妄不休
  • 耳後焮腫,色暗不紅
  • 舌絳少津,脈沉細數
  • 兼見手足厥冷等少陰見證

辨治要點

與普通痄腮(腮腺炎)不同:

  1. 病位深淺:遺毒邪陷厥少,較普通腮腫病位更深
  2. 病理性質:屬正虛毒戀,非單純熱毒上攻
  3. 治療法則:忌用甘桔湯等清上之劑,亦不宜過投苦寒

治療分期

  1. 急固階段:峻補氣陰以固脫,方用救陰保元湯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生地等)
  2. 托毒階段:待元氣稍復,用托裡消毒散加減
  3. 醒神階段:終以清宮湯開竅醒腦,配合至寶丹等

學術意義

遺毒概念體現中醫對以下方面的認識:

  • 遺傳性疾病:早於西方醫學認識到某些疾病可通過父母傳給子女
  • 慢性中毒:認識到毒素可在體內長期潛伏並產生遠期影響
  • 整體觀念:將皮膚病變與內臟功能、先天體質相聯繫

歷代醫家對此多有發揮,如《瘍醫大全》補充其可遺傳至第三代,《溫病條辨》則擴展了疫病遺毒的辨證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