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遺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遺精(遺洩、失精)
遺精是指在非性交情況下精液自行洩出的病證,中醫又稱之為「遺洩」或「失精」。若於夢中洩精,稱為「夢遺」;若無夢而精自出,則稱為「滑精」。遺精之證多與腎氣不固、相火妄動、心腎不交等因素相關,歷代醫家對此論述甚詳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遺精的發病機理主要涉及腎、心、肝三臟功能失調:
- 腎氣不固:多因房事過度,或久病耗傷腎氣,導致腎陽虧損,封藏失職,精關不固,故無夢而滑精頻作。
- 相火妄動:腎陰不足,虛火內擾,或肝郁化火,相火亢盛,下擾精室,迫使精液妄泄,常見夢遺。
- 心腎不交:思慮勞心過度,耗傷陰血,心火亢盛,不能下交於腎,腎水不能上濟於心,水火失濟,夜寐不安而夢遺。
- 濕熱下注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或肝經濕熱下注,擾動精室而致遺精。
證型與治法
1. 腎氣不固型
- 症狀:滑精頻作,腰膝痠軟,耳鳴健忘,精神萎靡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
- 治法:溫腎固攝。
- 方藥:
- 右歸丸(《景岳全書》)—溫補腎陽,益精固澀。
- 鹿茸大補丸—補腎壯陽,固精止遺。
- 金鎖固精丸(《醫方集解》)—專用於腎虛不固之滑精。
2. 陰虛火旺型
- 症狀:夢遺頻繁,陽易興起,口乾咽燥,五心煩熱,腰膝痠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。
- 方藥:
- 知柏地黃丸(《醫宗金鑒》)—滋腎陰,瀉相火。
- 大補陰丸(《丹溪心法》)—滋陰潛陽,降火固精。
- 三才封髓丹(《衛生寶鑒》)—滋陰清熱,交通心腎,適用於虛火擾動精室者。
3. 心腎不交型
- 症狀:夢遺多因思慮過度,心悸怔忡,失眠多夢,舌尖紅,脈細數。
- 治法:清心滋腎,交通心腎。
- 方藥:
- 天王補心丹(《攝生秘剖》)—養心安神,適用於心陰不足者。
- 清心蓮子飲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—清心火、益腎陰。
- 靜心湯(《辨證錄》)—專治心腎不交之夢遺,兼能安神定志。
4. 肝郁化火型
- 症狀:夢遺並見煩躁易怒,脅肋脹痛,口苦咽乾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治法:疏肝瀉火,佐以固精。
- 方藥:
- 龍膽瀉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—清肝經濕熱,適用於肝火擾動精室者。
- 逍遙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黃柏、知母—疏肝解郁,兼清虛火。
5. 濕熱下注型
- 症狀:遺精頻作,小便渾濁,陰囊潮濕,口苦黏膩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熱利濕。
- 方藥:
- 豬苓丸(《本事方》)—利濕泄濁,適用於濕熱內蘊者。
- 程氏萆薢分清飲(《醫學心悟》)—清利濕熱,分清化濁。
古籍論述
- 《張氏醫通》引陸麗京所言:「遺精之原有三:有斫喪太過,腎氣不藏,無夢而遺者,當益精以壯火;有勞心太過,心腎不交,酣臥而遺者,當實土以堤水;有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妄夢而遺者,當瀉火以寧水。」
- 《景岳全書》:「夢遺滑精,總皆失精之病,雖其證不同,而所致之本則一。」強調遺精與腎虛密切相關。
現代相關疾病
遺精多見於 性神經衰弱、慢性前列腺炎、慢性消耗性疾病(如肺結核、糖尿病)等,中醫辨證與上述分型治療相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