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遺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遺瀝
證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病諸候》。根據《證治要訣·遺精》記載,此證表現為「小便有數滴稠粘,莖頭微痛;或小便已停,有時方有一二滴沾裩。」意指排尿後仍有少量黏稠液體滲出,或於小便結束後片刻,仍有零星分泌物沾染衣褲,並可能伴隨尿道輕微疼痛。
在中醫理論中,遺瀝多與腎氣不固、濕熱下注或心腎不交等病機相關:
- 腎氣不固:因腎虛封藏失職,精關不固,導致餘瀝不止,常見於虛勞、房事過度或年老體衰者,症見腰膝酸軟、神疲乏力。
- 濕熱下注:濕熱蘊結下焦,擾動精室,使尿道分泌物黏稠,多伴有小便黃赤、口苦舌膩等濕熱之象。
- 心腎不交:心火亢盛、腎陰不足,虛火內擾精室,可能兼見失眠多夢、心悸煩熱。
治療上,遺瀝與遺精辨證相似,但更重局部濕濁與氣化功能:
- 補腎固澀:適用於腎虛者,方如金鎖固精丸、桑螵蛸散,以益腎攝精。
- 清利濕熱:濕熱證選萆薢分清飲或龍膽瀉肝湯,化濁通淋。
- 交通心腎:心腎不交者可用黃連阿膠湯,滋陰降火。
歷代醫家強調此證需辨虛實,實者瀉火祛濕,虛者補益固攝,並注重調理整體氣機,兼顧中焦脾土以助運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