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遺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遺溺
遺溺,病證名,又稱遺尿。《素問·宣明五氣論》指出:「膀胱……不約為遺溺。」《靈樞·本輸》亦言:「虛則遺溺。」由此可知,此證多屬虛證。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夜寐尿床、神昏時不自覺遺尿、清醒時小便失禁,以及尿頻難忍等情形。
病因病機 本證主要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及膀胱功能失調相關:
- 腎氣不固:腎主水,司二便。腎陽不足則膀胱氣化無力,腎氣虧虛則固攝失常。
- 脾肺氣虛:脾主升清,肺主通調水道。中氣下陷則水液失於統攝,上虛不能制下。
- 膀胱虛寒:下焦陽虛,膀胱失溫,約束無權。
- 濕熱下注:濕熱蘊結膀胱,氣化功能紊亂亦可致遺溺。
- 心腎不交:心火不能下溫腎水,導致小便失控。
證型辨治 歷代醫家對此有諸多論述: 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云:「遺溺一證,有自遺者,以睡中而遺失也。有不禁者,以氣門不固而頻數不能禁也。又有氣脫於上則下焦不約而遺失不覺者,此虛極之候也。」
《類證治裁》卷七提出具體治法:
- 肺虛: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、牡蠣
- 腎虛:菟絲子散
- 膀胱虛:固脬丸
- 挾寒:家韭子丸
- 挾熱:白薇散
- 滑脫:秘元丹、牡蠣丸
- 命門火衰:右歸飲、鞏隄丸
特殊證型處理 《景岳全書》另載:
- 熱客腎部:症見發熱口渴,小便時閉時遺,治以午前補中益氣加黑山梔,午後六味丸加五味子。
- 暑病遺尿: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- 淋證過用利藥:補中益氣佐熟附子。
- 瘀血內阻:鹿角屑配桃仁泥,酒調服。
- 咳而遺溺:先用茯苓甘草湯,不效改用五苓散。
- 小兒胎寒:單味補骨脂炒研,紅酒送服。
常用方藥
- 溫補固攝:桑螵蛸散、縮泉丸
- 補腎助陽:腎氣丸加金櫻子、補骨脂
- 益氣升提:補中益氣湯合金匱腎氣丸
- 清利濕熱:八正散加減
本證需與「小便不禁」相鑒別,後者多見於清醒狀態,而遺溺則睡中多見。治療上當以調補肺脾腎為主,兼顧溫陽固澀,標本同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