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遺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遺尿(亦稱「遺溺」)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。此症指睡眠中不自覺排尿之現象,多見於小兒,然成人亦有患之者,屬中醫「膀胱不約」之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遺尿與 腎、膀胱、三焦、肺、脾 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其病機可歸納如下:

  1. 腎氣不足:腎主藏精,司二便。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,致腎陽虛衰,下元虛冷,則膀胱氣化無權,失於固攝,夜間陰盛陽微之時尤易發病。
  2. 肺脾氣虛:肺主通調水道,脾主運化水濕。若肺脾氣虛,水道失於統攝,水液直趨膀胱,加之氣虛下陷,固攝無力,則見遺尿。
  3. 肝經濕熱:足厥陰肝經循陰器,若濕熱蘊結肝經,下注膀胱,擾動水府,亦可致膀胱失約而遺尿。
  4. 心腎不交:心火不能下溫腎水,腎水無以制約心火,導致心神不寧,夜臥不安,影響膀胱之約束功能。

證型辨治

臨床常見證型與治法如下:

  • 下元虛寒證:症見遺尿頻作,小便清長,畏寒肢冷,腰膝酸軟。治宜溫補腎陽、固澀止遺,方用 菟絲子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或 縮泉丸(《婦人良方》)加減。
  • 肺脾氣虛證:遺尿伴氣短懶言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薄。治宜補益肺脾、升陽固攝,方選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合 桑螵蛸散(《本草衍義》)。
  • 肝經濕熱證:小便黃赤、尿味臊臭、性情急躁。治宜清泄肝熱、利濕止遺,方用 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加減。
  • 心腎不交證:夢中遺尿,兼見心悸失眠、舌尖紅赤。治宜交通心腎,方選 交泰丸(《韓氏醫通》)合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(《金匱要略》)。

外治與針灸

傳統療法尚包含 灸法(如灸關元、氣海、中極等穴)及 耳穴貼壓(取膀胱、腎、神門等點)。針刺常用穴位包括三陰交、百會、膀胱俞等,以調理三焦氣化。

古籍述要

《諸病源候論·小便病諸候》指出:「遺尿者,此由膀胱虛冷,不能約於水故也。」《類證治裁·淋濁》則強調:「睡中自遺,多屬氣虛。」歷代醫家多從虛寒立論,然實證濕熱亦不可忽視,臨證須詳辨標本虛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