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遺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遺熱
定義與病機
遺熱為中醫病理名詞,指外感熱病後期,因正氣未復、餘邪未盡,或因調攝失當(如過勞、飲食不節),導致邪熱再度熾盛或潛伏未清的病理狀態。其成因主要有二:
- 強食復熱:熱病初愈時,邪熱未徹底清除,若過食肥甘厚味或難以消化之物,脾胃運化不及,積滯化熱,引動餘邪。《素問·熱論》明言:「諸遺者,熱甚而強食之,故有所遺也。」
- 勞復熱發:病後氣血虧虛,過早勞神、勞力或房勞,耗傷陰津,使虛熱內生,餘邪乘虛復燃。《傷寒全生集》曰:「血氣尚虛……邪熱遂還於經絡而發熱也,謂之遺熱。」
與相關概念的異同
- 勞復:專指病後因勞累(體力、心神、房事)誘發的熱症,屬遺熱範疇之一。
- 食復:因飲食失節導致的熱症復發,亦為遺熱常見類型。
- 餘熱未清:較遺熱更輕微,多指熱病後期持續低熱、煩渴等症狀,未必因誘因觸發。
中醫辨證要點
遺熱的臨床表現多樣,需結合病因與病位辨證:
- 脾胃餘熱:症見發熱、口乾口臭、脘腹脹滿、舌紅苔黃膩,多因食復引發,屬陽明或太陰經病。
- 陰分伏熱:低熱不退、夜熱早涼、盜汗、脈細數,因勞復或陰虛體質餘邪深伏,病在少陰或厥陰。
- 少陽樞機不利:寒熱往來、胸脅苦滿,常見於傷寒少陽病未徹底解邪,復因調攝不當而熱發。
治法與方藥舉隅
中醫治療遺熱以「清透餘邪,扶正固本」為原則,依證型選方:
- 食復遺熱:輕者用枳實梔子豉湯(《傷寒論》)消積透熱;重者兼腑實可加大黃。
- 勞復陰傷:竹葉石膏湯(《傷寒論》)清熱益氣養陰,虛熱甚者合青蒿鱉甲湯。
- 少陽餘熱:小柴胡湯加減,和解樞機,透達鬱熱。
- 血分伏熱:清營湯或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涼血化瘀。
理論延伸
遺熱的提出,體現中醫對「病後防復」的重視,尤其在溫病學中進一步發展為「爐煙雖熄,灰中有火」的理論,強調熱病後期需持續觀察調理,避免死灰復燃。此概念亦與現代醫學「感染後低熱」「慢性疲勞綜合徵」部分重疊,但中醫更著眼於整體氣血陰陽失衡的動態調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