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遺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遺失
於中醫典籍中,「遺失」一詞所指為大便失禁之症,首見於《素問·咳論》:「大腸咳狀,咳而遺失。」此處「失」與「矢」通用,而「矢」即「屎」之古稱,故「遺失」實為排便失控之意。
此症多與大腸氣虛或下焦不固相關。中醫理論中,大腸主傳導糟粕,其功能有賴於脾氣升提與腎氣固攝。若脾腎陽虛,中氣下陷,則大腸失於約束,導致遺失;另如久咳耗氣,肺氣虛弱,亦可能影響大腸之收攝,如《咳論》所提「大腸咳」之狀,即因咳嗽劇烈,氣機紊亂,累及大腸所致。
從經絡論之,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裡,脾胃虛弱則氣化無力,腸道失養;而腎開竅於二陰,腎陽不足時,下元虛冷,亦易引發遺泄。臨床上,此症常見於年高體弱、久病氣虛,或產後氣血兩虧者,多伴隨神疲乏力、畏寒肢冷、脈沉遲等陽虛之象。
古籍中亦有將「遺失」與「遺溺」(小便失禁)並論者,均屬關門不固之病機,治法上需溫補脾腎,如用補中益氣湯升舉中氣,或四神丸固澀下焦,針對兼證加減化裁,如咳嗽誘發者可佐以止咳固腸之品。
此症在《黃帝內經》以降,歷代醫家多有闡發,亦涉及「腸澼」「滑脫」等相關病名,提示其病機與濕濁下注或久瀉傷正有關聯,進一步豐富中醫對排便失控的辨治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