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孔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孔痛

證名
大孔,即肛門,又稱「魄門」,為五臟使,主司排泄穢濁。大孔痛指肛門部位出現疼痛之症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痢》,其病因多與下痢、濕熱下注或局部氣血壅滯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下注
    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釀生濕熱,下注大腸,蘊結肛門,導致氣血瘀阻而痛。常見於痢疾或肛門癰腫,症見肛門灼熱腫痛,排便時加劇,或伴黏液膿血。
  2. 氣滯血瘀
    情志不暢或久坐少動,氣機鬱滯,血行不暢,瘀阻肛絡,發為疼痛。其痛如刺,固定不移,或見肛周青紫腫硬。
  3. 中氣下陷
    久病體虛或勞倦過度,脾虛氣陷,肛門失於固攝,可伴墜脹隱痛,遇勞加重,多見於脫肛或痔瘡日久者。
  4. 陰虛腸燥
    素體陰虧或熱病傷津,腸道失潤,大便乾結,摩擦肛門而痛,兼見口乾舌紅,脈細數。

辨證論治

  1. 濕熱證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調氣活血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「芍藥湯」加減(黃芩、黃連、當歸、檳榔),或「槐角丸」清熱涼血。若肛門紅腫熱痛甚者,可配合「五味消毒飲」解毒消癰。
  2. 氣滯血瘀證
    • 治法:行氣活血,化瘀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以「桃紅四物湯」合「止痛如神湯」(秦艽、桃仁、皂角刺)加減,局部可外敷「沖和膏」散瘀消腫。
  3. 中氣下陷證
    • 治法:補中益氣,升提固脫。
    • 方藥:主方用「補中益氣湯」,加枳殼、五倍子以增強收斂之效。若兼血虛,可佐「當歸補血湯」。
  4. 陰虛腸燥證
    • 治法:滋陰潤腸,緩急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選「增液湯」合「潤腸丸」,加火麻仁、郁李仁潤下通便。

相關病症

  • 肛頭癢痛:肛門瘙癢兼疼痛,多因風濕夾熱或蟲擾所致,治宜祛風除濕殺蟲,方用「消風散」或「苦參湯」外洗。
  • 痔瘡肛裂:局部經絡阻滯,氣血不通,可參照上述證型,配合針灸(長強、承山等穴)或刺絡放血療法。

古籍考據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肛門腫痛,多因濕熱下迫,或血熱相搏。」《景岳全書》亦強調痢後肛痛需分虛實,實者瀉熱導滯,虛者溫補固澀。

大孔痛一症,須辨明寒熱虛實,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