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頤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頤發(發頤)

頤發,又稱發頤,是中醫外科病名,指發生於下頜、腮腺部位的癰疽瘡瘍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三,屬外瘍範疇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化膿性腮腺炎或頜下腺炎相似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頤發多因陽明胃經濕熱火毒積聚,或外感風熱之邪,循經上攻於頤頷部位所致。此外,過食肥甘厚味、情志失調致肝鬱化火,亦可能使火毒蘊結,發為癰腫。《外科正宗》指出:「發頤,腮頷間結核腫痛,乃陽明風熱所致。」

臨床表現

頤發初起局部紅腫熱痛,漸至腫硬成塊,可伴隨張口困難、發熱、頭痛、口乾等陽明熱盛之象。若膿成未潰,則腫脹加劇,按之波動;已潰則可見膿液排出,若排膿不暢或餘毒未清,可遷延難愈,甚或引發邪毒內陷之變證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風熱上攻型:病勢急驟,頤部紅腫熱痛,多有惡寒發熱、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• 熱毒蘊結型:腫硬劇痛,焮紅灼熱,伴高熱口渴、便秘溲赤,舌紅苔黃燥,脈洪數。
  • 氣血不足型:多見於潰後久不收口,膿液清稀,面色少華,舌淡脈細。

治療原則

治法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為主,初期宜疏風清熱,成膿期當托毒排膿,潰後則需調補氣血。外治可根據瘡瘍分期,施以箍圍藥、切開引流或生肌收口之品。古籍《醫宗金鑒》載有「柴胡葛根湯」治風熱初起,而「普濟消毒飲」加減則常用於熱毒壅盛之證。

頤發雖屬外瘍,然其病位鄰近咽喉牙齒,若失治誤治,恐致毒邪內陷,故歷代醫家均強調早期辨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