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乙庚化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乙庚化金

乙庚化金為中醫運氣學說中的重要術語,源自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天元紀大論》所述:「乙庚之歲,金運統之。」此理論屬五運六氣學說中的「天干化運」範疇,闡述天干與五行之氣的對應關係,並用以推演自然氣候變化對人體及疾病的影響。

天干化運與五行配屬

中醫運氣學以十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與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相配,區分為「五運」與「六氣」兩大系統。其中,「天干化五運」遵循「甲己化土、乙庚化金、丙辛化水、丁壬化木、戊癸化火」的法則。乙、庚二干相合,化合為金運,故凡逢乙年或庚年,其歲運(亦稱「大運」)皆屬金氣主司,影響全年氣候特徵與人體相應臟腑(肺與大腸)的生理病理表現。

金運之年的氣候與病候特徵

金運之年,氣候偏向肅殺、乾燥,易呈現涼燥之象。若為太過之年(如庚年,陽干主太過),則金氣盛極,可能出現「燥氣流行」或「肺金乘肝木」之證,臨床可見咳嗽、氣逆、皮膚乾燥等肺系症狀,或脅痛、目赤等肝木受克之候;若為不及之年(如乙年,陰干主不及),則金氣衰弱,易受火氣反侮(火克金),或土氣壅滯(土生金,母病及子),症見肺虛久咳、氣短乏力,或兼見心火亢盛之煩熱、口瘡等。

六氣與金運的交互影響

金運需結合當歲的「司天之氣」(地支對應的氣化)綜合分析。例如:

  • 乙庚年金運陽明燥金司天(如庚子年),則燥金之氣疊加,易致燥病加重;
  • 若遇少陽相火司天(如庚寅年),則火克金,可能加劇金運不及之效應。

此類推演對中醫臨床辨治外感、內傷疾病具有指導意義,如金運之年需注重潤燥保肺,或依氣化勝復調整治法。

理論淵源與應用

「乙庚化金」體現了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核心思想,將自然節律與人體臟腑氣化連結。其理論不僅用於預測疫病趨勢(如《內經》提示「金運太過,咳喘鳴」),亦為後世溫病學派論述燥邪致病奠定基礎。歷代醫家如劉完素、張景岳等,均於運氣學說中深化此類機制的闡釋,成為中醫時間醫學與預防調養的重要依據。

透過運氣學說,可理解乙庚年金運之年,人體肺系功能易受波動,而治療上則需權衡歲運與個體體質,靈活運用滋陰潤燥、清金降火等法,以順應天時、調和陰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