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乙癸同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乙癸同源
乙癸同源,又稱「肝腎同源」,為中醫藏象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源自五行學說與天干配屬關係。古代醫家將五臟與天干相應,肝屬乙木,腎屬癸水,故以「乙癸」代稱肝腎,強調二者生理、病理上的密切聯繫。
理论基础
- 五行相生與精血互化
肝主藏血,腎主藏精,精與血皆屬陰液,彼此可相互滋生轉化,即「精血同源」。《張氏醫通》言:「氣不耗,歸精於腎而為精;精不泄,歸精於肝而化清血。」說明腎精充盈則肝血得養,肝血充足亦能滋養腎精,形成循環互濟。 - 經絡循行與功能協同
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陰腎經於下肢內側交會,並通過衝任二脈相聯繫。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;腎主封藏,固攝精微。二者一開一闔,共同調節氣血運行、生殖機能(如女子月經、男子精室)及水液代謝。 - 陰陽互根與水火共濟
肝腎同處下焦,肝屬陰中之陽,腎為陰中之陰。肝血需腎陰滋養以制肝陽,腎水亦賴肝氣疏泄而布散周身。若腎陰虧虛,可致肝陽上亢(如眩暈、耳鳴);肝火亢盛,亦可下劫腎陰,形成「陰虛火旺」之證。
臨床體現
- 虛證關聯:肝腎陰虛常見腰膝酸軟、目乾澀、五心煩熱等,治宜滋水涵木,如杞菊地黃丸。
- 相火妄動:肝鬱化火或腎陰不足,均易引發虛火內擾,見夢遺、煩躁等,方選知柏地黃丸。
- 精血虧損:久病、早衰者,肝血腎精俱虛,宜左歸丸或龜鹿二仙膠補益精血。
古籍佐證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腎生骨髓,髓生肝」,揭示肝腎生成的遞生關係;明代李中梓於《醫宗必讀》進一步闡明:「東方之木,無虛不可補,補腎即所以補肝;北方之水,無實不可瀉,瀉肝即所以瀉腎。」點明肝腎在治療上的互動原則。
綜言之,乙癸同源理論貫穿中醫對人體生長發育、生殖衰老及疾病防治的理解,是調理慢性病、虛損證的核心依據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