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厥

大厥為中醫厥證之一,屬卒然昏厥之重癥,其狀若暴死,病情危急。《素問·調經論》云:「血之與氣,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,厥則暴死。氣複反則生,不反則死。」此段經文明確指出大厥之病機關鍵在於氣血逆亂,並衝於上,導致上盛下虛,陰陽之氣不相順接,故而猝然昏仆,甚則危及生命。

病機與病理

大厥之發生,主要因氣血逆上,壅塞清竅,使神明失守。《類經·疾病類》進一步闡釋:「血氣並走於上則上實下虛,下虛則陰脫,陰脫則根本離絕而下厥上竭,是為大厥。」意指氣血上衝,致使上部氣血壅滯(上實),下部氣血空虛(下虛)。下虛則陰精脫失,陰陽之根斷絕,形成「下厥上竭」之危候。若氣血得以返歸,陰陽漸復,則病者可甦;若氣血逆亂不止,陰陽離決,則生機難續。

臨床表現

大厥之證,發病急驟,患者多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面色潮紅或蒼白,氣息粗促或微弱,肢體強直或癱軟,脈象或弦勁有力,或沉細欲絕。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腦血管意外」,如腦出血(中風之陽閉證)或腦梗塞(中風之陰閉證),與中醫「中風」範疇部分重疊,然病機側重於氣血暴逆。

辨證要點

  1. 氣血上逆:多因情志過極、勞倦內傷或飲食不節,導致肝陽暴亢,氣血隨陽亢上衝巔頂。
  2. 陰陽離決:下焦陰虛於下,陽亢於上,陰不斂陽,終致陰陽不相維繫。
  3. 痰瘀阻竅:若兼夾痰濁、瘀血閉阻腦絡,則神機失用,昏厥更甚。

與其他厥證之鑒別

  • 薄厥:同屬氣逆昏厥,但大厥病情更重,預後更險,薄厥多因大怒而血菀於上,然未至陰陽離決之候。
  • 煎厥:因陰虛陽亢,漸積而成,發病稍緩,常見於暑熱或長期虛損。
  • 寒厥/熱厥:寒厥因陽氣衰微,熱厥因陽熱內鬱,二者氣血運行失調,但無氣血暴逆之象。

大厥之論述,體現中醫對急危重症之深刻認識,強調氣血調和、陰陽平衡為生命之本。其理論不僅與現代醫學之腦血管病變相呼應,更從整體觀闡釋疾病之根源,為中醫臨床辨治急症提供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