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以毒攻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以毒攻毒

定義與源流

「以毒攻毒」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特殊治法之一,首見於明代李時珍所著《本草綱目》。其核心思想在於運用具備毒性之藥物,針對性地治療因邪毒蘊結所致的頑固性疾病。此法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因其峻猛而用之」的治療原則,並於歷代醫家臨床實踐中逐步完善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毒性藥物雖具峻烈之性,然其攻逐邪毒之力亦強。依據「同氣相求」理論,毒性藥物能引藥直達病所,針對瘡毒、癰疽、癘風等沉痾頑疾發揮「毒陷者托之,毒聚者散之」的作用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述:「毒藥治病,衰其大半而止」,強調此類療法須嚴格掌握劑量與療程。

經典應用實例

  1. 大楓子
    性味辛熱有毒,歸肝、脾經。傳統以煉製成丸劑內服,用於治療麻風(癘風)。其毒性成分大楓子油酸能深入經絡,攻逐風毒,《本草備要》載其「治風癩疥癬,攻毒殺蟲」。
  2. 藤黃
    酸澀有毒,外用為治療癰瘡腫毒要藥。古人以醋磨調敷,利用其腐蝕拔毒之性,使瘡毒外洩。《本草綱目拾遺》記述其「化毒、收濕、斂瘡」三重功效,尤擅長處理頑固性皮膚潰瘍。
  3. 露蜂房
    甘平有毒,以豬油調和外塗治頭癬(白禿瘡)。《名醫別錄》指出其「火熬之良」,經炮製後毒性降低,而走表透毒之力增強,對真菌類皮膚病有特殊療效。
  4. 砒霜(信石)
    大熱大毒之品,古代用微量入藥治療梅毒、瘧疾。《瘍醫大全》載「三品一條槍」方,以砒霜配伍明礬等藥,用於腐蝕痔瘻、惡瘡,體現「以毒拔毒」之妙。

配伍與製劑特點

此類療法注重通過配伍減毒增效,常見方法包括:

  • 相反相激:如甘遂配大棗,緩和峻下毒性
  • 毒藥制毒:以斑蝥配伍丹參,抑制其溶血副作用
  • 劑型控制:多製成丸劑、膏劑,延緩毒性釋放

歷代醫家發展出多種特殊製備技術,如《雷公炮炙論》所載「九蒸九曬」法,使劇毒之馬錢子轉化為治風濕痹痛良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