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以痛為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以痛為腧
出處與定義
「以痛為腧」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經筋》,為針灸取穴的重要原則之一。其意指在治療某些病症時,直接以患者體表疼痛或明顯壓痛的部位作為施術穴位,無需拘泥於傳統經穴的固定位置。此類穴位因無特定名稱與定位,後世又稱「阿是穴」、「不定穴」或「天應穴」。
理論基礎
- 經筋理論:
《靈樞·經筋》提出「以痛為腧」與經筋病變密切相關。經筋主司全身關節運動,當氣血瘀滯或外邪侵襲時,常於局部出現拘攣、疼痛或結節,此時直接於痛處施以針灸或推拿,可迅速疏通氣血,緩解症狀。 - 氣血與經絡關係:
中醫認為疼痛多因「不通則痛」,氣血運行受阻時,局部會形成壓痛點,反映經絡異常。此類反應點(即阿是穴)雖不在十四正經上,但可視為經氣聚集或邪氣滯留的標誌,刺激這些部位能直接調動氣血,達到「通則不痛」的效果。 - 「病變反應點」概念:
臨床發現,臟腑疾病常於體表特定區域出現敏感點(如肌肉僵硬、溫度變化等),這些反應點可能與西醫的「牽涉痛」或「觸發點」機制相關。中醫通過「以痛為腧」法,可間接調治內科病症。
臨床應用
- 針灸治療:
直接於痛點進針,手法上常配合「蒼龜探穴」或「恢刺」等瀉法,以鬆解筋結。例如:肩周炎患者於肩前壓痛處取穴,腰痛者在腰部激痛點施針。 - 推拿與艾灸:
推拿時以痛點為中心施行點按、揉捏;艾灸則適用於寒性痛證,如風濕關節痛,於局部溫灸以散寒止痛。
與阿是穴的關聯
「阿是穴」為唐代孫思邈正式提出,源自患者被按壓痛點時發出「阿是?」的反應。其涵蓋範圍較廣,凡非經穴但具治療價值的壓痛點均屬之;而「以痛為腧」更強調「經筋病變」的治療策略,兩者互為補充。
經典補充
《內經》另有「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」之說,指出治療經筋病時,可配合火針深刺痛點,以患者感知療效為度,進一步強化了此法的實用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