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異病同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異病同治,中醫治療學術語。指不同的疾病,由於發病機理相同,可用同一種治療方法。例如中氣下降,脾氣不足所致的泄瀉,脫肛,子宮下垂等,雖屬不同疾病,均可用補中益氣的治療方法。

異病同治的理論基礎是辨證論治。辨證論治是指根據患者的四診資料,分析其病因、病機、病位、病性,確定其證候,然後根據證候確定治療方法。異病同治是辨證論治的具體應用。

異病同治的臨床應用十分廣泛。例如,中氣下降,脾氣不足所致的泄瀉、脫肛、子宮下垂等,雖然屬不同疾病,但其發病機理都是中氣不足,脾氣虛弱,所以均可用補中益氣的治療方法。

異病同治的應用,有助於提高臨床療效,節約醫療資源。例如,在治療泄瀉、脫肛、子宮下垂等疾病時,可以採用補中益氣的方法,既能有效治療疾病,又能避免濫用藥物。

異病同治的應用,也有助於提高患者的依從性。例如,患者在接受補中益氣治療時,可以同時治療泄瀉、脫肛、子宮下垂等疾病,這樣可以減少患者就醫次數,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。

異病同治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內容,其臨床應用十分廣泛。在臨床實踐中,醫生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合理應用異病同治的方法,以提高臨床療效。

以下是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異病同治的論述:

“夫百病之始生也,必自陰陽之失調也。調之不及,則失其常度,而百病生焉。故曰:陰陽之調,萬物之和也。陰陽之和,百病不生。陰陽之失調,百病乃生。故曰: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也。治病必求於本,本亂則末治,末治則本不可得而治也。故曰:治病必求於本,本固則枝榮。是以聖人不治已病,治未病也。夫病已成而後治之,則亂已成而後治之,其治亂也,譬猶救火,救火之時,火既大而後救之,救之則火益大,而火既大而後救之,則火益大,而救者必危。故聖人不治已病,治未病也。夫未病之時,治之於未然也;已病之時,治之於已然也。是故聖人不治已病,治未病也。夫病未成而求治之,則愈也;病已成而求治之,則殆也。”

這段話的意思是:百病的發生,都是由於陰陽失調引起的。如果不能及時調理陰陽,就會導致陰陽失調更加嚴重,從而引發百病。因此,要想治好百病,就必須先調理陰陽。陰陽調和了,百病就不會發生。陰陽失調了,百病就會發生。所以說,陰陽是天地萬物的根本,也是萬物生長的規律。治病一定要從根本上治,如果根本不治,就會導致枝葉也治不好。因此,聖人不治已經發生的病,而是治未發生的病。如果等到病已經發生了再去治,就好像救火一樣,火已經很大了再去救,就會越救越大,救的人也會很危險。所以,聖人不治已經發生的病,而是治未發生的病。如果在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就去治,就會痊癒;如果等到病已經發生了再去治,就會很危險。

異病同治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內容,其臨床應用十分廣泛。在臨床實踐中,醫生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合理應用異病同治的方法,以提高臨床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