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異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異痘
異痘為中醫痘科病證名,首載於《痘科類編》。此症指痘瘡發於特殊部位,因其位置異常,易影響病情發展與預後,故歸類為「異痘」。常見類型包括蒙頭、抱鼻、鎖口、鎖項等,以下分述之。
常見異痘類型
- 蒙頭
指痘瘡集中於頭部,尤其額際、顱頂等處。頭為諸陽之會,若痘毒壅滯於此,易引發高熱、神昏等症,多因熱毒上攻或正氣不足所致。 - 抱鼻
痘瘡叢生於鼻部及周邊。鼻屬肺竅,肺主皮毛,若痘毒熾盛,肺氣不宣,則痘疹聚於鼻,可能伴見呼吸不暢或鼻翼煽動。 - 鎖口
痘瘡環繞口唇而生。口為脾之竅,脾胃濕熱或毒火內蘊,易致此症。患者可見口周糜爛、進食困難,甚則毒邪內陷,擾及心脾。 - 鎖項
痘瘡密布頸項,形成束帶狀。頸項為氣血上行之要道,痘毒鬱結於此,可阻遏氣機,導致咽喉腫痛、頸部僵硬,嚴重者毒邪內攻,引發驚厥。
病因病機
異痘多因外感時行疫毒,內因臟腑虛實失調。其病位雖異,總屬痘毒不得透發,或熱毒壅滯經絡所致。如:
- 蒙頭:多與心肝火熾或督脈陽氣亢盛相關。
- 抱鼻:常見於肺熱壅盛或衛表不固之體質。
- 鎖口、鎖項:多因脾胃濕毒或三焦氣機不暢,痘毒鬱而不得疏泄。
治療原則
歷代醫家強調「因位施治」,根據異痘所在經絡與臟腑關係,結合整體辨證。如蒙頭者需清熱解毒兼涼肝息風;鎖口者當瀉脾解毒、化濕透疹。外治法如局部貼敷、針刺放血亦可配合運用,以疏導局部毒邪。
異痘之辨證,需綜合痘形色澤、全身症狀及脈象,以判斷順逆。其病情變幻,尤須謹守病機,方可調理得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