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異經選穴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異經選穴法詳解
基本概念與原理
異經選穴法,又稱他經取穴,為針灸治療中重要的選穴方法之一。其核心在於突破病變經脈的局限,在與之相關的其他經脈上選取治療穴位。此法的理論基礎源自中醫整體觀念與經絡學說,認為人體經絡系統相互聯繫、彼此影響,透過經脈間的特定關係可達到調和氣血、平衡陰陽的治療目的。
主要取穴類型
表裡經取穴
依據陰陽表裡配合關係,選取與病變經脈互為表裡的經脈穴位。十二正經中,手足三陰三陽經各有一對表裡配合關係:
- 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
- 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
- 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
- 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
- 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
- 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
臨床應用實例:
- 胃脘痛取足太陰脾經公孫穴
- 咳嗽取手陽明大腸經合谷穴
- 心悸取手太陽小腸經腕骨穴
同名經取穴
根據"同氣相求"理論,選取與病變經脈名稱相同(同為太陰、陽明等)的經脈穴位。十二經脈可分為六對同名經:
- 手足太陰經(肺經、脾經)
- 手足陽明經(大腸經、胃經)
- 手足少陽經(三焦經、膽經)
- 手足太陽經(小腸經、膀胱經)
- 手足厥陰經(心包經、肝經)
- 手足少陰經(心經、腎經)
臨床應用實例:
- 頭痛取手少陽三焦經外關穴
- 腰痛取手太陽小腸經後溪穴
- 下肢痿痺取手陽明大腸經曲池穴
母子經取穴
根據五行相生理論,選取與病變經脈有"母子"關係的經脈穴位。如:
- 肺經(金)病取脾經(土)穴,此為"補母"
- 肺經(金)病取腎經(水)穴,此為"瀉子"
氣血流注關係取穴
根據經脈氣血運行次序,選取與病變經脈相鄰或相關的經脈穴位,如:
- 肺經病取大腸經穴
- 脾經病取心經穴
特殊選穴法
八脈交會穴應用
利用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相交會的特定穴位進行異經治療,如:
- 陰維脈病變取內關穴(手厥陰心包經)
- 陽蹻脈病變取申脈穴(足太陽膀胱經)
- 督脈病變取後溪穴(手太陽小腸經)
下合穴理論
六腑病變可取其所屬下合穴(位於足三陽經上),如:
- 大腸病取上巨虛(足陽明胃經)
- 小腸病取下巨虛(足陽明胃經)
- 膽病取陽陵泉(足少陽膽經)
- 胃病取足三里(足陽明胃經)
- 膀胱病取委中(足太陽膀胱經)
- 三焦病取委陽(足太陽膀胱經)
經典理論依據
《黃帝內經》中早有記載:"病在上者下取之,病在下者高取之"、"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"等治療原則,均為異經選穴奠定了理論基礎。《難經·六十八難》亦云:"五臟募皆在陰,而俞在陽者,何謂也?然:陰病行陽,陽病行陰,故令募在陰,俞在陽。"進一步闡明了陰陽經脈間的密切聯繫。
臨床應用價值
異經選穴法擴展了針灸治療的思路與範圍,尤其在以下情況尤顯優勢:
- 病變經脈穴位不宜針刺時(如局部感染、創傷)
- 單經取穴效果不顯時
- 複雜病症涉及多經脈失調時
- 遠端治療需要時
此法與本經取穴、局部取穴等其他選穴方法配合使用,更能發揮針灸治療的整體調節優勢,體現中醫"治病求本"的核心理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