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異物入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異物入目
異物入目,為中醫學病證名,首載於秦伯末《中醫臨症備要》,屬外障眼病範疇。其證候特徵為外物侵入眼內,致睛珠(眼球)受擾,局部氣血壅滯,引發目赤、澀痛、流淚難睜等症。古籍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稱之為「物偶入睛證」,歸因於風熱邪毒乘隙外襲,或塵沙、飛蟲等異物觸染白睛(結膜)或黑睛(角膜),擾亂目絡氣血運行。
中醫理論認為,目為肝之竅,五臟精氣皆上注於目。異物侵睛,不僅直接損傷外膜(角膜、結膜),更易引動肝經風熱,使局部經脈瘀阻,化生紅腫熱痛。若未及時處治,恐致邪毒深陷,演變為「凝脂翳」(角膜潰瘍)等重症。歷代醫家強調「外障宜速除」,遂發展出沖洗、鐮洗等外治法,配合內服疏風清熱、活血退翳之劑,如《銀海精微》所載「洗肝散」加減化裁,以疏泄肝經鬱火。
此病雖屬外因所致,然患者體質虛實不同,證候表現亦異。如素體肝陽偏亢者,易見目赤腫痛加重;脾虛濕盛者,則多伴眼瞼重墜、分泌物黏稠等。故臨證須辨明異物性質、滯留深淺及體質差異,權衡外治與內調之法,以復目中清陽之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