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聚

病證名,為聚病之重者,屬中醫「積聚」範疇。其成因多由正氣虛弱,邪氣久滯,纏綿難癒,致使氣血瘀阻、痰濕凝結,積於臟腑經絡而成。《靈樞·五變》載:「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,皮膚薄而不澤,肉不堅而淖澤,如此則腸胃惡,惡則邪氣留止,積聚乃傷脾胃之間,寒溫不次,邪氣稍至,蓄積留止,大聚乃起。」此段經文闡明,大聚之發與體質虛弱、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復因外邪侵襲,寒溫失序,邪氣蓄積,終致大聚形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正虛為本:患者多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失養,正氣虧虛,尤以脾胃氣虛為主。《醫宗必讀》云:「積之成也,正氣不足,而後邪氣踞之。」脾胃虛弱則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不布,痰濕內生,氣血生化乏源,經脈失養,邪氣易乘虛而入。
  2. 邪實為標:外感六淫(尤以寒邪為甚)、內傷七情、飲食不節等,皆可致氣滯、血瘀、痰凝,互結為患。邪氣留滯於腸胃之間,與正氣相搏,久而不散,漸成有形之積,發為大聚。
  3. 寒溫失調:寒邪客於腸胃,陽氣受遏,氣血凝澀;或溫熱之邪灼津成痰,阻滯經絡,皆可加速積聚發展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積聚者,由陰陽不和,臟腑虛弱,受於風邪,搏於臟腑之氣所為也。」

臨床表現
大聚之證較一般聚病更為深重,常見以下特徵:

  • 有形結塊:腹內觸及固定不移之腫塊,按之堅硬,或伴疼痛,位置多深在。
  • 脾胃症狀:脘腹脹滿、食少納呆、嘔惡便溏,甚則形體消瘦,面色萎黃。
  • 全身徵象:氣短乏力、畏寒肢冷(寒凝),或低熱盜汗(痰瘀化熱)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多沉弦或細澀。

與相關病證鑑別

  • 積與聚:聚病無形,時聚時散,痛無定處;積病有形,固定不移。大聚屬聚之重者,漸趨於積,然其病機仍以氣機壅滯為主,未若積病之血瘀痰結深重。
  • 癥瘕:癥為血結,瘕為氣聚,大聚則介乎二者之間,氣血兼病,但以氣滯為先導。

治法探討
歷代醫家對大聚之治,強調「扶正祛邪」並行,具體可分:

  1. 調補脾胃:以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為基礎,益氣健脾,助正氣抗邪。
  2. 行氣散結:選用木香檳榔丸、枳實導滯丸等,疏導腸胃氣機,化解痰濕瘀滯。
  3. 溫通化瘀:若寒凝明顯,可佐以少腹逐瘀湯;若痰熱互結,則用黃連溫膽湯加減。

古籍論述補充
《難經·五十五難》言:「積者,陰氣也,其始發有常處,其痛不離其部;聚者,陽氣也,其始發無根本,上下無所留止,其痛無常處。」大聚雖名為「聚」,實已兼具積之特徵,故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不可純用攻伐。

此病證反映中醫對慢性積聚類疾病的整體觀,強調體質、外邪、臟腑功能的交互影響,為臨床辨治複雜癥瘕積聚提供重要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