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大聚,病證名。聚病之較重者。多由正虛邪實,纏綿不愈所致。

《靈樞.五變》:「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,皮膚薄而不澤,肉不堅而淖澤,如此則腸胃惡,惡則邪氣留止,積聚乃傷脾胃之間,寒溫不次,邪氣稍至,蓄積留止,大聚乃起。」

大聚的病因,主要是由於正虛邪實,纏綿不愈所致。

正虛,是指人體正氣不足,抵抗力下降。

邪實,是指外邪入侵人體,並在體內蓄積,不能排出。

正虛邪實,會導致人體內部的氣血運行不暢,水濕停留,形成積聚。

積聚日久,會導致脾胃功能受損,寒溫失調,邪氣更加盛行,最終導致大聚的發生。

大聚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腹部脹滿,疼痛,拒按
  2. 大便不通,或便秘,或腹瀉。
  3. 噁心嘔吐,食欲不振。
  4. 身體消瘦,疲乏無力。
  5. 面色蒼白,皮膚粗糙。
  6. 舌質淡白,苔薄白,脈沉細弱。

大聚的治療,以扶正祛邪為主。

扶正,主要是補益脾胃,增強正氣。

祛邪,主要是清熱解毒,化濕消積。

常用的中藥有:黃芪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半夏、生薑、大棗等。

大聚的預防,主要是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
平時要注意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,提高抵抗力。

一旦出現大聚的症狀,要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