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疫疔,又稱魚臍疔、魚臍瘡、脈骨疔,是一種特殊的傳染病,主要的病因是感染疫死畜毒阻於皮膚之間,導致氣血凝滯,毒邪蘊結所引起的。它主要在頭面、頸項和手臂等暴露部位容易出現。

初期,皮膚上會出現紅色的斑丘疹,類似蚊跡或蚤斑,很快發展成水泡,然後發生出血壞死,乾燥,形成黑色痂病竈,呈凹陷狀,類似臍部的形狀,同時周圍的皮膚會腫脹漫延,患者體溫也會發燒。

治療上,可以將絲瓜葉和蔥莖葉一同搗爛,加酒服用。除此之外,其他治療方法與治療疔瘡相同。

同時,患者應當被隔離,他們使用過的敷料應該被焚毀,使用過的器械應該嚴格進行消毒。此外,需要深埋已經死亡的畜牲,加強屠宰管理,做好預防工作。

疫疔(病名)因病竈形狀類似臍部的凹陷,也被稱為魚臍疔、魚臍瘡、脈骨疔。例如,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一中提到:「瘡頭黑深,破之黃水出,四邊有浮漿,狹長而類似魚臍,所以稱之為魚臍丁瘡」。《證治準繩.瘍醫》卷二也提到:「若因開割瘴疫牛馬豬羊之毒,或食其肉,導致疔毒在手足、頭面、胸腹、脅肋、背脊等部位出現…或出現紫色水泡,或出現腫塊核痛的傷口,同時伴隨著發熱、煩悶、頭疼、身疼、骨節煩疼等症狀」。這些症狀的描述與現代所稱的皮膚炭疽症狀相似。因為疫疔是一種特殊的傳染病,現代人也稱其為疫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