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疫疔,又稱魚臍疔魚臍瘡脈骨疔,屬中醫外科疔瘡範疇,因其瘡形凹陷如臍,狀似魚臍而得名。此症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書中描述:「瘡頭黑深,破之黃水出,四畔浮漿起,狹長似魚臍。」至明代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記載其與瘴疫畜生之毒相關,症狀涵蓋紫泡、腫核、發熱骨痛等,與現代醫學之「皮膚炭疽」特徵相符,故後世醫家亦以「疫疔」稱之,強調其疫毒傳染特性。

病因病機

疫疔之發,主因接觸疫死牲畜(如牛、馬、羊、豬)或食用其肉,染其穢毒,邪毒由肌表入侵,阻滯局部氣血,蘊結化熱,腐蝕血肉而發。其毒烈性迅疾,易致血敗肉腐,甚則內攻臟腑,屬中醫「疫毒」致病之險症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初起階段:患處現紅斑丘疹,形如蚊跡蚤斑,微癢不痛,旋即轉為水泡,周圍繞以赤暈。
  2. 成瘡期:水泡迅速破潰,中心塌陷,出血壞死,形成黑色乾痂,凹陷如臍,四周漫腫焮熱,伴隨憎寒壯熱、頭痛骨楚、煩躁口渴等全身症狀。
  3. 病位:好發於頭面、頸項、手臂等暴露部位,乃毒邪從外襲入之徵。

治法

  1. 內治

    • 解毒消疔:宜清熱解毒、涼血化瘀,可選用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加減。若毒盛腫甚,可佐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以涼血解毒。
    • 民間驗方:如《證治準繩》所載,以鮮絲瓜葉、連須蔥莖搗爛,酒調內服,取其通絡散結、解毒透邪之效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初起可敷玉露散金黃散以清熱消腫。
    • 瘡面黑痂未脫者,可用三黃洗劑外塗,腐脫新生時改敷生肌玉紅膏

古籍考據

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提到:「疔瘡雖屬火毒,然其因各異,疫疔專由畜毒。」明確區分其與一般火毒疔瘡之不同。清代《瘍科心得集》更警示:「疫疔染畜毒,治遲則走黃,不可視為常疔。」強調其傳變迅疾,須及早峻藥截毒。

此症屬中醫「疫毒致瘍」之典型,治療須緊守「祛毒務盡」原則,結合內外治法,並嚴格處置染毒之物,以絕其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