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:疫毒

疫毒之定義

疫毒,又稱「時毒」或「天行邪熱時毒」,乃中醫理論中對具有強烈傳染性、季節性特徵之外感熱毒病邪的統稱。此名詞首見於明代王肯堂所著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五,指由天地不正之氣所生,具有流行性、傳染性之熱毒病邪。

疫毒的病因病機

病因特性

  1. 天地乖戾之氣:中醫認為疫毒源於自然界氣候異常變化,如非時之暖、冬應寒而反溫等,形成「戾氣」、「異氣」。
  2. 熱毒性質:疫毒多屬溫熱性質,具有「熱」、「毒」、「穢」三大特性,致病力強,傳變迅速。
  3. 穢濁特性:部分疫毒夾雜濕濁穢氣,形成濕熱疫毒或濁毒,使病證更為複雜。

病機特點

  1. 從口鼻而入:疫毒主要通過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人體,首先犯及肺衛或脾胃。
  2. 直中營血:因毒性峻烈,常可迅速內陷營血,出現斑疹、出血等症。
  3. 易傷陰液:疫毒屬溫熱之邪,易耗傷人體津液,導致陰傷津虧之證。
  4. 傳變迅速:可於短時間內由表入裏,或逆傳心包,出現神昏譫語等危候。

疫毒的臨床表現

主要證候

  1. 發熱:多為高熱不退,或寒熱往來,熱勢較一般外感更為劇烈。
  2. 頭面腫痛:疫毒上攻,可見頭面焮腫疼痛,如「大頭瘟」之類。
  3. 皮膚症狀:肌膚出現斑疹、丹痧,或局部紅腫熱痛。
  4. 咽喉症狀:咽喉腫痛糜爛,或見白腐,吞嚥困難。
  5. 神志異常:熱毒擾神可見煩躁不安,甚則神昏譫語。

變證與兼夾

  1. 毒瘀互結:熱毒壅滯,可使氣血凝滯,形成局部腫塊或瘀斑。
  2. 毒熾傷陰:後期常見口乾舌燥、舌紅少苔等陰傷之象。
  3. 毒陷心包:危重者可出現神昏、抽搐等邪入心包之候。

疫毒的歷史源流與發展

有關疫毒的論述在中醫文獻中有著悠久的發展過程:

  1. 《黃帝內經》時期:已有「五疫」之分,提出「不相染者,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的防疫思想。
  2. 東漢張仲景:在《傷寒雜病論》中描述了「時氣病」的證治,實已包含疫毒之義。
  3. 金元時期:劉完素提出「六氣皆從火化」的觀點,強調火熱病機在疫病中的重要性。
  4. 明清溫病學派:吳有性《溫疫論》明確提出「戾氣」說,對疫毒的認識趨於系統化。

疫毒與相近概念的區別

  1. 與一般溫病區別:疫毒傳染性更強,症狀更為急重,具有明顯流行性。
  2. 與瘟疫關係:瘟疫範圍更廣,包含各種疫癘之氣所致疾病;疫毒則特指其中熱毒性質者。
  3. 與火毒異同:火毒多指局部熱毒壅盛;疫毒則具有全身性和傳染性特徵。

疫毒相關的主要病證

  1. 大頭瘟:頭面焮腫,目不能開,咽喉不利。
  2. 爛喉丹痧:咽喉紅腫潰爛,肌膚丹痧密布。
  3. 疫疹:皮膚出現紫色斑疹,高熱神昏。
  4. 疫毒痢:下痢膿血,裡急後重,發熱煩渴。

疫毒的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疫毒主要遵循以下法則:

  1. 清熱解毒:為基本大法,常用黃連解毒湯、清瘟敗毒飲等方劑。
  2. 透邪外達:初期宜用辛涼透表,使邪有出路。
  3. 涼血化瘀:熱入營血時,需涼血解毒散瘀。
  4. 開竅醒神:邪陷心包時,急用安宮牛黃丸之屬。
  5. 顧護陰液:後期注重滋陰生津,扶助正氣。

疫毒的預防思想

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對疫毒預防有以下觀點:

  1. 避其毒氣:遠離疫區,避免接觸病人。
  2. 芳香避穢:使用蒼朮、艾葉等藥物熏蒸空氣。
  3. 扶助正氣:調養身體,使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。
  4. 藥物預防:根據時令氣候,適當服用清熱解毒之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