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毒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疫毒痢

病名
疫毒痢為痢疾中傳染性極強且病情危篤者,首見於宋代《史載之方》。又稱「疫痢」、「時疫痢」,其病因源於疫毒之邪流行,相互染易,侵襲腸道,壅滯氣血,燔灼營陰所致。此病發病急暴,症狀凶險,屬中醫「暴痢」、「毒痢」範疇,多見於夏秋濕熱疫氣盛行之時。

病因病機
疫毒痢乃外感時行疫毒之邪,兼夾濕熱或穢濁之氣,由口鼻或飲食直犯腸道。疫毒性質暴烈,迅速化火內熾,與腸中氣血搏結,導致腸絡損傷,血敗肉腐,化為膿血。若熱毒深重,可內陷心包,引動肝風,或耗傷真陰,陰竭陽脫,呈現厥脫危候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驟發高熱(常達39℃以上),嘔吐頻作,煩躁口渴引飲,腹痛如絞,裡急後重劇烈,痢下紫紅膿血或純血水樣便,一日數十次,甚則肛門灼熱失禁。
  • 危候:熱毒上攻神明可見譫妄、昏迷;熱極生風則見抽搐、角弓反張;若邪盛正虛,可現面色蒼白、肢冷汗出、脈微欲絕等內閉外脫之象。
  • 小兒特殊性:幼兒臟腑嬌弱,易直中疫毒,常先見神昏驚厥,後方下痢,稱為「悶痢」,病情尤為兇險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痢為主,佐以開竅熄風或固脫救逆。

  1. 初起熱毒熾盛:用白頭翁湯(白頭翁、黃柏、黃連、秦皮)加減,合芍藥湯以清腸解毒、調氣活血。
  2. 熱入營血:見紫黑血便、斑疹隱隱,投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代犀角、生地、赤芍、丹皮)清營涼血。
  3. 神昏痙厥:配合紫雪丹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,羚角鉤藤湯平肝熄風。
  4. 正虛邪陷:若出現陽氣暴脫,急用參附湯回陽固脫,或生脈散益氣斂陰。
  5. 穢濁壅滯:選檳榔順氣丸行氣導滯,或枳實導滯丸通腑瀉毒。

變證與調治

  • 若餘熱未清,陰液耗傷,可用黃連阿膠湯滋陰清熱。
  • 後期脾胃虛弱,轉以參苓白朮散健脾化濕,防其復發。

附:與一般痢疾鑑別
疫毒痢區別於普通濕熱痢,在於其傳染性強、病勢急迫,且易見神昏動風等全身毒熾證候,與《溫病條辨》所述「疫痢」相類,屬溫病學「疫病」範疇。

(按:古籍中「當歸銀花湯」等方現臨床少用,可依證配伍清熱涼血藥如銀花、地榆、馬齒莧等增強療效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