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疫喉
疫喉,係中醫病名,指因感受時行疫癘之邪所致之喉科急性傳染病。此病好發於小兒,成人較為少見,然病勢兇險,傳變迅速,對健康危害極大,故歷代醫家皆視為重證。疫喉主要分為白喉與疫喉痧兩類,二者雖同屬喉科疫病,然病因、病機及臨床表現各有特點。
病因病機
疫喉之發,多因天行疫癘之邪侵襲人體,或兼夾風熱時毒,自口鼻而入,郁於肺胃,上攻咽喉而成。《痧喉正義》云:「疫喉之證,皆由時行厲氣,從口鼻吸受,先犯肺胃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:
- 邪毒蘊結咽喉:疫毒壅滯喉間,與氣血相搏,導致局部紅腫潰爛,甚則腐膜生成。
- 肺胃熱熾:疫邪內傳,化火生痰,灼傷陰津,可見高熱煩渴、咽喉疼痛劇烈。
- 毒陷心包:若邪毒深重,內陷營血,可擾亂心神,或引動肝風,出現神昏驚厥等危候。
臨床表現
根據證型不同,疫喉可分為以下兩類:
-
白喉
- 多發於秋冬季節,因燥金當令,疫毒易傷肺陰。
- 主要特徵為咽喉部出現灰白色假膜,堅韌難剝,強撕則出血,伴咽痛、聲嘶、犬吠樣咳嗽。
- 若毒邪內陷,可見面色蒼白、心悸氣促(多見於小兒),屬「白喉心衰」之危證。
-
疫喉痧(爛喉丹痧)
- 好發於冬春之季,與風溫時毒相關,類似現代醫學之猩紅熱。
- 咽喉紅腫潰爛,甚則化膿,周身皮膚泛發細密紅疹,舌質紅絳如楊梅(「楊梅舌」)。
- 兼見高熱、頭痛、惡寒等表證,病勢迅猛,易耗氣傷陰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疫喉,注重清熱解毒、利咽散結,並依證型靈活施治:
- 白喉:以養陰清肺為主,忌用辛溫發散。方如《重樓玉鑰》之養陰清肺湯(生地、麥冬、玄參、丹皮等),佐以犀角地黃湯清營涼血。
- 疫喉痧:首重透表解毒,常用清瘟敗毒飲加減(石膏、黃連、犀角等),或用普濟消毒飲宣散風熱;外治可配合冰硼散吹喉。
文獻溯源
疫喉之記載,早見於清代喉科專書,《喉科心法》指出:「疫喉一症,最為險惡,變證多端。」另《痧喉闡義》詳述其傳染性:「闔家相染,長幼相似。」顯示古人對其流行特徵已有深刻認識。
此病雖屬中醫急症範疇,然透過辨證論治,結合解毒、透邪、護陰等法,可有效控制病情。後世醫家更強調「防勝於治」,如隔離患者、飲用清熱解毒藥茶等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之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