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喉鼻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疫喉鼻煤

疫喉鼻煤為中醫證候名,常見於疫喉(亦稱喉痧、爛喉丹痧等)病程中,因火毒熾盛,燔灼肺經,上攻咽喉及鼻竅所致。其特徵為鼻孔乾燥、色黑如煤,屬疫喉重症之變證,反映體內熱毒深重,陰津耗傷。

病因病機

疫喉多因感染時行疫毒(如痧毒、溫熱之邪),邪從口鼻而入,蘊結肺胃。若疫毒化火,熾盛無制,則燔灼肺經。肺開竅於鼻,火毒上炎,熏灼鼻竅,致使鼻黏膜乾裂,津液枯涸,而見鼻腔色黑如煤;同時火毒循經上攻咽喉,故見咽喉腫痛、潰爛等疫喉主症。此證多見於熱毒壅盛、陰液耗傷之體質,或失治誤治,致邪熱內陷者。

臨床表現

  1. 鼻部症狀:鼻孔乾燥無津,甚則焦黑如煤煙熏染,或伴鼻衄。
  2. 咽喉症狀:咽喉紅腫劇痛,潰爛化膿,吞咽困難。
  3. 全身症狀:高熱煩渴,面赤唇焦,舌質紅絳,苔黃燥或焦黑,脈洪數或沉實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以 解毒瀉火、涼血生津 為主,首重清泄肺胃熾熱,兼顧護陰潤燥。

  • 主方:選用 清瘟敗毒飲(《疫疹一得》)加減,本方融合黃連解毒湯、白虎湯、犀角地黃湯三方之功,能清氣分、血分熱毒。
    • 石膏、知母:清瀉肺胃實熱。
    • 黃連、黃芩、梔子:苦寒直折火毒。
    • 犀角(現多用水牛角代)、生地、丹皮:涼血解毒,防热陷營血。
    • 玄參、連翹:解毒利咽,滋陰潤燥。
  • 加減:若陰傷甚者,加麥冬、天花粉;熱毒熾盛者,加大青葉、紫草;鼻衄不止者,加白茅根、側柏葉。

備考

古籍中,「疫喉鼻煤」多與「爛喉痧」相關記載併見,如《喉科秘旨》提及:「熱毒上冲,鼻如煤煙,急當解毒。」此證須與一般陰虛鼻燥鑑別,後者多無疫喉病史,且鼻乾燥而不至焦黑。清代溫病學家余師愚強調,疫毒熾盛時,鼻煤為邪熱燔灼之危象,需速投大劑清熱解毒之品,以防熱毒內閉心包。

此證預後與熱毒深淺及陰液存亡密切相關,治療得當可轉危為安,若遷延失治,恐致熱毒內陷、陰竭陽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