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喉便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疫喉便閉

疫喉便閉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患疫喉(泛指具有傳染性的喉部疾患,如疫疹、喉痧)後,邪毒內蘊,鬱結於腸道,以致大便閉結不通。此證多因熱毒熾盛,灼傷津液,或邪熱與燥屎搏結,阻滯腸腑氣機,使傳導失司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疫喉多由時行疫毒(如風熱疫毒或燥火之邪)侵襲咽喉,初期可見高熱、咽喉腫痛糜爛,甚則皮膚疹點隱現。若邪毒未得及時清解,可內傳陽明,纏結腸道。熱盛則津液耗傷,腸道失潤;或熱邪與宿垢相搏,形成燥屎,阻塞腑氣,遂發便閉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鬱津傷,腑氣不通」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除原有疫喉症狀(如咽喉紅腫潰瘍、身熱煩渴)外,伴見大便多日不行,腹脹滿或按之硬痛,口乾舌燥,舌質紅絳、苔黃厚而乾,脈沉實或滑數。重症者可因燥屎內結而現譫語、煩躁不安等陽明腑實徵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當以瀉火通便為主,兼顧清解疫毒、存陰潤燥。

  • 主方

    • 麻子仁丸(《傷寒論》):以火麻仁潤腸通便,大黃、厚朴、枳實瀉熱導滯,杏仁降氣潤燥,白芍養陰和營。適用於腸燥津虧、腑氣不暢者。
    • 瀉心湯(《金匱要略》):大黃、黃連、黃芩清瀉三焦火毒,通腑泄熱。若熱毒熾盛,可合方使用,增強瀉火攻下之力。
  • 加減

    • 若兼氣陰兩傷,可佐增液湯(玄參、麥冬、生地)以滋陰生津。
    • 若疹透不暢而便閉,可加牛蒡子、連翹宣肺透邪,使毒從表裏分消。
    • 腹脹痛甚者,可加木香、檳榔行氣破滯。

辨證要點

需與單純陽明腑實證區別:疫喉便閉必具咽喉腐爛、疫毒病史,且熱象更劇,易耗血動血。臨床須緊扣「毒、熱、燥」三端,辨明邪正盛衰,以免過下傷正或留邪生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