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喉便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疫喉便溏
病證名,指因疫喉(感受疫毒所致的喉部疾患)後,邪毒內陷大腸,導致大便溏瀉的病證。此證多因疫毒熾盛,或患者正氣不足,邪氣內陷於腸道,使大腸傳導失司,水穀不化而下泄。
病因病機
- 邪毒下陷:疫喉本屬溫熱疫毒上攻咽喉,若邪氣強盛或正虛不支,熱毒可循經下迫大腸,使腸道失於固攝,引發便溏。
- 脾虛失運:疫喉初癒,脾胃受損,運化無力,水濕下注則致便溏。
臨床表現與治法
-
疫毒熾盛,邪陷腸道
- 證候:喉爛痧隱(咽喉潰爛、疹點隱沒),大便溏瀉,甚則神昏譫語,舌絳苔黃燥,脈數。此屬邪毒內陷,熱迫大腸,兼擾心神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、醒神開竅,兼以透邪止瀉,忌用收澀,以防閉門留寇。
- 方藥:
- 葛根芩連湯(葛根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)清熱升陽止瀉,適用於熱瀉;
- 白頭翁湯(白頭翁、黃柏、黃連、秦皮)清熱涼血解毒,適用於熱毒深重者;
- 若神昏,可合 安宮牛黃丸 以清心開竅。
-
脾虛濕盛,運化無權
- 證候:疫喉已退,但大便溏薄,倦怠乏力,納差,舌淡苔白,脈濡弱。此屬脾虛濕滯,清陽不升。
- 治法:健脾益氣、滲濕止瀉。
- 方藥:
- 參苓白術散(人參、白術、茯苓、山藥、扁豆等)益氣健脾、和胃滲濕。
辨證要點
- 熱毒下陷證:瀉下臭穢,伴高熱、喉爛,病情急重,治宜清泄解毒。
- 脾虛溏瀉證:瀉下清稀,病程較緩,治宜健脾調中,不可過用苦寒。
此證須辨明邪正虛實,熱毒盛者當急清解,正虛者宜調補,以恢復脾胃升降之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